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小約翰. 史特勞斯的生平故事

1825 年 10 月 25 日生,六歲時在鄉下的祖父家中寫下生平第一首曲子,儘管身為音樂家的父親反對他走向音樂之路,但小約翰背地裡仍瞞著父親學習小提琴,十九歲時,便在餐館指揮自己成立的伴舞樂團,從此,這位日後被暱稱為「Schani」的年輕音樂家,立刻就如風暴一般席捲了整個維也納。

當小約翰、史特勞斯還很小的時候,每次看到 父親手拿指揮棒意氣風發地指揮樂隊時,小小心靈便充滿了崇拜與憧憬, 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了對音樂的喜愛,因此時常背著父親偷偷地學習樂器, 而且彈得有聲有色。跟著父親樂隊裡的第一小提琴手阿蒙學習演奏技巧, 這時的小約翰、史特勞斯進步神速,已經展現出非凡的天賦。有一天當地 正聚精會神地練琴時,房門途然被踢開,父親怒氣沖沖地走進來,不分青 紅皂白便將小提琴搶過來,摔成兩段。老約翰、史特勞斯為了斷絕兒子學 習音樂的心,就送他去商業學校就讀、此時小約翰、史特勞斯才十五歲, 與他父親幼年的遭遇極其相似,在學校也因志不在此而表現不佳,於是父 親又聘請家庭教師嚴格督促,希望他培養成傑出的銀行家。然而,此種做 法卻未能阻止小約翰對音樂事業的熱愛,在母親安娜、舒特雷蒙的暗中支 持下,繼續跟隨音樂老師學習。

  當小約翰、史特勞斯十八歲時,父親因另結新歡 而與安娜發生了嚴重爭吵,最後在惱羞成怒之下,遂拋妻棄子帶著新歡共賦同 居。父親的出走對小約翰、史特勞斯的音樂路途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從 此他可以放心大膽,毫無顧忌地專心學習酷愛的音樂了。在母親的安排下,小 史特勞斯先後師事柯爾曼與德雷斯勒學習樂理與作曲。

  1844年,十九歲的小約翰、史特勞斯,舉行首次 演奏,公然挑戰父親在維也納樂壇的無上地位。此舉轟動了全維也納市,民 眾都爭相一睹維也納圓舞曲的父子之戰。小史特勞斯新作的圓舞曲“ 寓意短 詩”,在觀眾的熱烈要求下連續演奏了十九遍,因此,第二天的報紙才會出現 這樣的報導。它似乎預示著老約翰、史特勞斯已如入暮的夕陽,盛期已過,小 約翰、史特勞斯則如東昇的旭日,前途充滿光明。

  1849年,老約翰竟以四十五歲的壯年,因病去世, 從此整個歐洲的圓舞曲樂壇就是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天下了。二十四歲的小約翰 自此繼承了父親的樂團指揮,另外,除了每晚必須指揮自己的樂團外,他還要發 表新創作的圓舞曲,忙碌的情形令人難以想像,受大眾歡迎的程度更遠遠凌駕老 約翰之上。以圓舞曲風靡維也納的小約翰,不僅在當地演奏,更率領樂團走遍歐 洲、法、英、義、俄等地都曾留下他到訪的足跡,最後終因過度勞累,而不得不 放下手中工作暫時休養,由他的二弟約瑟夫,三弟愛德華代理。

1854 年,29 歲的小約翰在希希皇后的皇宴婚禮上演出,同個時期,小約翰更將一手組織創立的樂團與父親的樂團合併,連續在歐洲英、俄、德、荷等地進行旅行演出,贏得滿堂喝采,更為自己打下明星級大師的根基。值得順便一提的是,小約翰.史特勞斯聲望日隆的這段時間,也是維也納這座帝國皇城邁向現代化的轉捩點,拆掉昔日城牆,成就了今天著名的環城大道。史特勞斯的作品除「蝙蝠」等十六首輕歌劇,以及若干管弦樂曲外,其餘都是圓舞曲,總計有四百餘首之多,故也有「圓舞曲之王」的美稱。

  三十七歲時,小約翰、史特勞斯創作了膾炙人口的 不朽名作“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 等等。1872年,美國在波士頓舉行世界和平音樂會,特別邀請小約翰、史特勞 斯為總指揮。為了這場演奏會,據說主辦單位特意建造了可以容納二萬人的舞 台及十萬聽眾的超大音樂廳,並為他配置了一百名副指揮。在這些盛況空前的 演奏會上,聽眾無比熱烈又激動,大家簇擁在舞台上,向他瘋狂地喝采和歡呼。

  為了慶祝小約翰、史特勞斯演出四十週年, 一八八四年十月,維也納宣佈放假一星期,全市懸掛國旗,各種獎章、禮 物及榮譽學位,紛紛從世界各角落蜂擁而至。一生夢想能在咖啡廳夜總會 以音樂歡娛佳賓的小約翰、史特勞斯,終於成為全世界最受人愛戴景仰的 名作曲家、指揮家,並被導為“圓舞曲之王”。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舒特伯的生平故事

舒伯特是維也納出生的奧地利音樂家,父親是音樂老師,喜歡與三朋好友結伴聊天、玩Game、出遊。
在短短的三十一年生命中,寫了六百多首的藝術歌曲,被譽為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同時也
創作了多首著名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鋼琴與弦樂的重奏曲、鋼琴奏鳴曲、小品、鋼琴四
手聯彈、雙鋼琴與宗教音樂等,舒伯特是一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格的作曲家,其音樂最大的特
質在於詩般的意境、天堂般的長度、純淨的旋律,晚年作品充滿的被病魔困擾的陰影〈死與
少女〉〈弦樂四重奏),和從自我宗教信仰中所獲得解脫的力量。

舒曼的生平故事

出生於德國東部的舒曼,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日爾曼浪漫理想主義者。年輕時想學音樂,但為
討好母親進了萊比錫大學法律系,二十歲決心要成為鋼琴演奏家,不幸將手指練壞,因此轉
而全心作曲。二十幾歲時創立〈新音樂雜誌〉雙週刊,自己擔任主筆,由於筆鋒犀利、見解
獨到,對當時的音樂圈影響深遠,孟德爾頌、白遼士、蕭邦、布拉姆斯等年輕作曲家,均因
舒曼為文讚美,得以受到大眾之注目。
舒曼與其鋼琴老師維克(Wieck)之女兒克拉拉(Clara)間的愛情長跑,亦是古今樂壇一段
著名的戀情,克拉拉本身也時十九世紀著名的女性鋼琴作曲家。舒曼因精神疾病在自己的要
求下,人生最後的兩年是在精神療養院度過,其父親也是因精神疾病而去世,顯示舒曼家族
有遺傳性精神疾病方面的問題。
舒曼的創作包括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室內樂、藝術歌曲等,但其中鋼琴作品有其獨到
吸引人之處,例如〈狂歡節〉、〈兒時情景〉、〈幻想小品〉均是上乘之作。

布拉姆斯的生平故事

出生於德國漢堡的布拉姆斯,被視為古典主義的最後傳人,當年輕的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首
次會面交流之後,舒曼在其音樂期刊撰文稱布拉姆斯是古典音樂的救世主。
布拉姆斯是一個律己極為嚴謹的人,當其四十出頭時,回首檢視自己在三十幾歲前所作之樂
曲覺得不甚滿意怕會丟人現眼,竟將其大半毀棄,所以今天甚少看到布氏早年的作品。
布拉姆斯也是一個性格極為內向的人。他與舒曼夫婦擁有深厚的情誼,當舒曼病臥精神療養
院之際,布拉姆斯即義不容辭地肩負起幫忙照顧舒曼夫婦七個小孩的工作,自此布拉姆斯與
大他十四歲的克拉拉發生了深厚的感情。舒曼過世後布拉姆斯並未與克拉拉結婚,雖又交往
了許多女性朋友(絕大部分是女高音),但終身未娶。他與克拉拉之間來往的信件
大都燒毀,因此後人無法完全了解他們之間親密的程度,這也成為布拉姆斯音樂的獨特風格
,一種充滿壓抑的狂熱感情,樂曲總是在歷經不斷交織掙扎的過程後,方得完全地釋放。
出生於德國漢堡的布拉姆斯,被視為古典主義的最後傳人,當年輕的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首
次會面交流之後,舒曼在其音樂期刊撰文稱布拉姆斯是古典音樂的救世主。
布拉姆斯原本最希望的工作是成為自己家鄉漢堡市愛樂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但事與願違,
反倒是在維也納成了他揚名立萬的地方,因禍得福。
布拉姆斯是一位天生的交響樂作曲家,他的四首交響曲、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室內樂、
藝術歌曲、鋼琴小品與〈德意志安魂曲〉,無一不代表了浪漫時期古典主義風格的一個總結
,布拉姆斯可說是最後一位堅守古典樂派精神的作曲家。

華格納的生平故事

如果說十九世紀後半葉是英雄超人主義的天下,那華格納就是英雄超人的代言人。出生於萊
比錫的華格納,自幼在劇場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剛開始立志當一位劇作家,後又決定作一位
作曲家,結果他整合了音樂、戲劇、舞蹈、美術與文學,發展出一種華格納自稱為〈音樂戲
劇〉的〈綜合藝術〉(Gesamkunstwerk)。華格納的音樂為故事中的人事物賦予不同的音樂
素材,交織成〈音樂戲劇〉的主體。華格納為了要演出它的〈音樂戲劇〉,甚至在德國的拜
魯特城(Bayreuth)按照他的意思蓋了一作歌劇院,專門演出他的歌劇。當1876年拜魯特音
樂節首演華格納的連篇歌劇〈尼布龍根的指環〉,吸引了歐美六十幾家報紙媒體來採訪,是
十九世紀最重要的一件音樂大事呢!而拜魯特音樂節至今依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華格納音樂
節。華格納主要歌劇作品包括〈黎恩奇〉、〈尼布龍根的指環〉、〈崔斯坦與伊索德〉、〈
唐懷瑟〉、〈紐倫堡的名歌手〉與〈帕希法〉等,華格納於威尼斯度假時去世,享年六十九
歲。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故事

俄羅斯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音樂家,二十一歲才開始正式的上音樂理論課
程,考進聖彼得堡音樂院。由於在學校表現太過優異,一畢業就獲得莫斯科音樂院和聲學教
授的職位。因為起步晚,所以柴可夫斯基特別努力創作,不到幾年的功夫,全歐洲都希望聽
到他的音樂,同時也得到一位富有的寡婦梅克夫人長期的贊助,支持他專心作曲。1891年柴
可夫斯基的音樂傳到了美洲大陸,他自己也親自參與了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巴爾的摩與費
城他的音樂發表會。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首演完他的第六號交響曲〈悲愴〉(Pathet
ique)之後九天,突然因不明原因過世,享年五十三歲。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其實包含了許多不同國家的元素,法國、義大利與德國音樂的影響隨處可
見,但俄羅斯民謠仍是他創作的泉源。柴可夫斯基最擅長以動人的旋律、激昂的舞曲節奏呈
現華麗的管弦色彩,其著名作品包括第四、五、六號交響曲、〈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風序
曲、芭蕾舞音樂〈天鵝湖〉、〈睡美人〉與〈胡桃鉗〉、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
、〈斯拉夫進行曲〉與〈1812序曲〉及許多不同種類的音樂小品。

德弗札克的生平故事

德弗札克是繼史麥塔納之後最重要的捷克音樂領導者,他很巧妙地將波希米亞的歌謠與舞曲
融入德奧形式的交響樂與室內樂作品中。
德弗札克十六歲才至音樂學校求學,在一段困苦的經歷之後,因參加布拉姆斯所主持之作曲
比賽獲布氏的欣賞,推薦德弗札克的作品給自己的出版商,德氏因此開始他職業作曲家之生
涯,此時他已三十六歲。1892年德弗札克應聘至美國紐約擔任國立音樂院的院長,在這一段
客居他鄉的生活,他創作了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曲與〈美國〉弦樂四重奏。在這些音樂中
,德弗札克成功地融合了波希米亞的民歌與美國黑人靈歌,具體展現了國民樂派的精神。在
一場為期數年的辯論中,德弗札克力陳黑人靈歌對於建立美國〈國民樂派〉音樂風格的重要
性,不要一味地copy歐洲的古典音樂。

巴爾托克的生平故事

出生於匈牙利的巴爾托克,自幼就浸淫在東歐民間音樂的環境中,母親是他鋼琴的啟蒙老師
。1900年初巴爾托克受到民族主義的影響,開始在東歐與北非一帶採錄民歌整理出版,這使
得他成為這方面的權威,也直接地影響到他日後的創作。自1917年起至1938年德國兼併奧地
利為止,巴爾托克已是歐洲知名的作曲家,可以光靠委託創作就能過生活。1940年巴爾托克
移民美國定居紐約,但其健康情況不佳,且生活潦倒不得志,過了五年的美國生活就去世了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雖然巴爾托克的音樂並不是採用大小調的方式寫作,但其所創作的音樂
種類與手法又是非常地古典的,包括〈管弦樂協奏曲〉、三首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
曲、室內樂、管弦樂作品與歌劇等,或許稱巴爾托克為古典民族音樂作曲家是一個適切的稱
呼。巴爾托克的快板樂章時常透露著一種原始的生命律動與農民舞蹈的活力;慢板樂章則傳
達出一種蕭瑟蒼涼的孤寂感,頗有“夜半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意境。當我們在欣賞巴爾
托克的音樂時,似乎可回頭看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其音樂的語言中,看到自己音樂文化未來
之走向。

史特拉汶斯基的生平故事

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其地位如畫家畢卡索與詩人艾略特。出生於
俄國聖彼得堡近郊的史特拉汶斯基,縱使在父母雙親的反對之下,他最後依然決定成為作曲
家,那一年他已二十一歲。當俄國著名的藝術經紀人狄亞基雷夫(Sergei Diaghilev)在聖
彼得堡的一場音樂會聽到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之後,要求當時二十一歲的史特拉汶斯基為其
芭蕾舞團寫作音樂。自1909年到1929年史氏所寫作的芭蕾舞劇音樂為他奠定大師級作曲家的
基礎,其中具代表性的有〈火鳥〉、〈彼得洛希卡〉與〈春之祭〉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特
拉汶斯基到中立國瑞士避難,第二次世界大戰遷居至美國加州洛杉磯郊區,終老而逝。
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充滿了強烈、固定且持續的節奏感,任何樂器在他手上都可能成為具有
原始風味的打擊樂器。他的管弦樂配器手法新穎而富創意,具有高度的原創性,卻又融合了
俄國民謠到巴洛克的旋律,文藝復興時期的牧歌到探戈節奏都有,成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最
佳的代言人。

荀白克的生平故事

1906年荀白克與他的學生們在維也納的音樂協會發表他們的作品時引起了暴動,此事件將有
調性與無調性音樂的衝突表面化,也象徵維也納樂界新舊世代的不同美學。
荀白克並不是科班出身的作曲家,幾乎是自學而成。他所發展出的十二音作曲技法,雖脫離
了傳統上大眾所熟悉的音樂語法,但卻受到許多重要作曲家的景仰,直至今日仍是許多作曲
家必修之基本功之一。1933年納粹德國取得政權,開始有系統地屠殺猶太人,荀白克因而舉
家遷往美國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直到七十歲退休為止。
荀白克的音樂對今天絕大多數的人們來說,依然是難以消化的。或許可以將他的音樂理念視
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發展的一個必然現象,也正由於荀白克非傳統古典的思維,才使我們得
以更平衡的角度去欣賞音樂。

德布西的生平故事

德布西是法國印象派音樂的宗師。所謂印象派(Impressionism)在法國繪畫上首先被提及,
此派畫家所關心的是光影、色彩與氣氛的效果,莫內(Claude Monet, 1840- 1926)是此風
格的主要代表畫家;在音樂上則是強調透過和聲與音色的變化,喚起感官情緒的印象。
德布西出生於巴黎近郊,八歲即進入巴黎音樂院學習直到二十二歲為止。華格納的音樂令他
印象深刻,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帶來了亞洲爪哇的音樂,同時也改變了德布西
對傳統大小調的觀念。德布西有兩次失敗的婚姻,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提升了他國家主
義的意識,開始在他的作品簽上「法國音樂家,德布西」,1918年3月25日因癌症去世。
德布西音樂創作的靈感多來自文學或繪畫的意念,並為其附上描寫性的標題,例如〈雲〉(
Nuages)、〈沉沒的教堂〉(La Cathedrale engloutie)。德布西的音樂極重視聲音的色
彩、速度的變化與隨性的節奏,他主要的作品包括管弦樂曲、弦樂四重奏、奏鳴曲、室內樂
、鋼琴小品集等。

古典時期的簡介

大約在西元1750~1820年間稱為古典時期(Classicism Ages),這是當時的音樂風格:
  • 在弦律方面
    樂句工整,八小節一句為最常見的特色。音樂中的強弱轉變豐富,漸強、漸弱經常被靈活地應用在樂曲之中。
  • 在節奏方面
    樂曲整體的速度穩定且變化少。音樂的效果注重平穩以及平衡的質感。低音的伴秦部份,常有一固定的分解和弦的節奏型態。
  • 在和聲方面
    一個作品之中的基本和弦變化工整而合於理論,單純而嚴謹。數字低音已不復存在。
  • 在組織方面
    樂曲通常由幾個大主題貫穿。作曲家再將主題變形,反轉、逆行、隱藏等手法,細緻地組織出具有主題織交特色的樂段。音樂為單純的絕對音樂,少有描寫性的音槳出現。而樂曲的形式均在此時期確立,因此樂曲多以奏嗚曲、交響曲、四重奏等曲式的名稱存在。
          古典音樂的基本認識
          很多人雖然喜歡音樂,但是若沒有接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
          真的有時候不知道如何去了解古典音樂,或是去聆聽古典音樂。
          其實,古典音樂並沒有想像中那樣離我們那麼遙遠,
          只是我們並不知道那就是古典音樂。
          不過說實在的,古典音樂確實有些名詞需要了解,
          但是對一般人而言,若不是音樂教育從事者或是演奏者,
          原則上是不需要太嚴肅去看待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劃分為幾個時期,當然有不同的音樂特性,
          而發展出來的音樂型態也不同。而這期間也各自不同的演奏家。
          而演奏家之間對於其所擅長的樂器或是演奏方式及風格也有所不同。
          要是有這樣的一個概念的話,要了解古典音樂也就不難了。
          以下就針對古典時期簡單的說明:古典樂派時期:
          按照字面上”古典”兩字,就會讓人有典雅雍容以及高貴氣質的感覺。
          音樂的特性主要還是受到古典主義的影響,產生音樂風格上比較嚴謹而且規律。
          這個時期代表的音樂家有:葛路克、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低音號

低音號在所有的銅管樂器組中,是體積最大、音域最低的活塞式銅管樂器。


這種樂器有好幾種樣子,且各國所使用的都不太相同,英、法等地,低音號的活塞通常是朝上,右手搭在管身上以手指控制活塞按鍵,喇只口由演奏者的右方向上指; 而美式的低音號則是將活塞裝置於右方主管的身上,或是運用和德國式一樣的輪式活塞,如此一來演奏者的右手就必須穿過樂器,而喇叭口就必須指向左方了。現今一般銅管樂隊中所出現的低音號,多是由美國人所發明,稱之為蘇沙大號。它的外表和傳統低音號差異頗大,喇叭口更大,和吹奏者的頭部一樣朝向前方。


低音號的定音也有多種形態,通常可分為降 E 調和降 B 調兩種,以適當的配合樂曲的需要而使用。除了這二種外,另外尚有 F 調和 C 調兩種,也在交響樂團中普遍使用。

長號

伸縮喇叭(長號)在十五世紀初時,先將小號加大當做低音樂器使用.淺淺的杯狀吹口後是長長的圓筒管,最後的三分之一形成圓錐狀,與前端的牽牛花形相連.中間有一段可取卸的伸縮管是伸縮喇叭最大的特徵.


以右手來拉動管子可改變音程;利用嘴唇的口形和管子上的七個位子變化,能夠自由地吹奏出音階及半音階.它也可以產生-[風趣],[幽默],[奇特]..等音效.標準的伸縮喇叭是次中音管;其它尚有低音管,中音管,F調低音管和低bB調的倍音管等,此外,還有附有活塞式的伸縮喇叭.伸縮喇叭不僅有尖銳響亮的音色,同時也能表現深沉圓潤的弱音之美,唯難度稍為困難些

小號

小號,短號,號角(沒活塞的,一般都是軍中使用)三種在構造上有些小小的差別.


管的圓筒部份較長,牽牛花形的圓錐部份短小的就是小號,音色最為明亮,尖銳.


圓錐部份深的就是短號,音色較柔和.在西洋,小號象徵名譽,稱贊,宣言,恐怖,戰爭,


死亡等各種情景,聲音清澈嘹亮.但是宣告最後審判的天使,也是使用小號這種樂器的.


從前小號的管子並不捲曲,而是直挺挺的,貝多芬時代小號的管狀部份比今日稍長.即使在今日,管弦樂的小號也從bB調縮短為C調,貼著嘴唇的吹奏口的形狀也變為淺形的樣子.與其說它是因為莊重的感覺博得人們的喜愛,倒不如說是因它明快,華麗的表現吧!

法國號(French horn)

號角最初的形式是用獸角製成,後來有法國的彎曲獵號,現代通用的法國號便是由此而來。如果把法國號管子拉直,長度會超過三公尺以上。法國號是最難吹好的樂器之一,不過它是十九世紀作曲家想要製造浪漫氣氛時所選擇的樂器,例如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開頭,和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裡溫婉的夜曲。法國號若是在演奏名家手裡便極為精巧,一如史特勞斯在<<泰爾的惡作劇>>中所展現的一般。一直到十九世紀,法國號的吹奏者還要用各種彎管來改變調性,這是裝載樂器上的捲屈管子以便換調性。彎管越長音高就越低。

薩克斯風(Saxphone)

薩克斯風是拉丁系各國及美國作曲家較常用的樂器,它的吹嘴和單簧管相同。雖然樂器是以銅製成,但仍屬於木管樂器。薩克斯風有高音(Soprano)﹑中音(Alto)﹑次中音(Tenor)﹑上低音(Baritone)﹑低音(Bass)之分。

低音管(Bassoon)

低音管和雙簧管同屬雙簧樂器,很早就被用在合奏上。它是一種非移調樂器,使用低音及次中音譜表。在樂隊是擔任次中音和低音的部份。它的音域有三個八度以上;低音陰沈而莊嚴,中音溫和而甘美,高音富戲劇性。

單簧管(Clarinet)

單簧管是單簧樂器的代表樂器,長約二英尺。它的前身是一種用竹管做成,叫沙魯摩(chalumeau)的樂器,在中世紀由希臘﹑波斯傳入歐洲的。十八世紀的後期被採用到管絃樂隊,因其豐富的表現功能,而逐漸受到受重視。它的音色明亮而柔和,很能和其化的樂器融合。木管樂器中單簧管的運指法是獨樹一幟的,德國人貝姆(Theobald Boehm 1794-1880)對單簧管運指之改良有極大的成就,使得單簧管在管樂器中成為性能最高的樂器。


單簧管的音域將近四個八度,在控制漸強及漸弱的效果上比其他的管絃樂器都好做。


單簧管是移調樂器,在各種調子的單簧管中,最標準也最常用的是降B調的單簧管,其音域從低音譜表第三線的D音開始向上伸展三個半八度。另外A調的單簧管也很常用,尤其在樂團中擔單簧管演奏者更是必備。除了降B調及A調單簧管外,在古代的總譜上也C調的單簧管。近代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也用過C調的單簧管,但由於它的音色過於生硬,所以也有人仍用降B調樂器代替。D調或降E調單箕管,由於音較,高音色稍帶俗氣,所以常被用來描寫滑稽的角色或景況。


一般而論,單簧管低音部的音色神秘而遼闊,中音部音色優美灑脫,高音部的音色則尖銳而狂野。

英國管(English horn)

英國管可算是中音的雙簧管。在巴哈時代被稱為Oboe da caccia,後來有一段時間被遺忘,直到白遼士和華格納在樂曲中使用之後,才重新受到重視。


英國管的長度較雙簧管長了二分之一,音程比雙簧管低五度,所以也有人稱其為F調雙簧管。英國管的音域其廣,超過三個八度音程,音色比雙簧管更富田園色彩,雖不及雙簧管的甜美動人,但清雅脫俗則有過之。英國管的吹奏法及指法和雙簧管相同,所以在管絃樂中由雙簧管手兼任。

雙簧管(Oboe)

雙簧管被稱為雙簧族樂器的代表樂器,長約兩英尺。在管絃樂中的地位相當於合唱中的女高音。它和長笛一樣也有數百年的歷史。雙簧管的音有憂傷的氣質,古人多用它來奏哀樂。直到十八世紀開始才正式在管絃樂隊中使用。巴哈和韓德爾的作品中經常使用雙簧管,但到了貝多芬手上,才真正地發揮特色。雙簧管的音域頗廣,從中央C下方的B音開始,可以向上將近吹奏三個八度。低音的音色淒涼而粗野,中音的音色哀愁而纏綿,高音的音色則令人有無可奈何的感覺。作曲家常用它來描寫田園風光和淒涼的氣氛,但有時亦用以表現愉悅的情緒。

短笛(Piccolo)

短笛是在笛族中音域最高﹑體積最小的樂器。長約一英尺,只有長笛的一半長度。音高則較長笛高出一個八度,在管絃樂中擔任最高音的部份。短笛的音域很廣,包含三個八度,指法和長笛一樣。所以短笛手通常由長笛手兼任。短笛的音色尖銳﹑透明,作曲家常用它描寫風嘯﹑鬼叫﹑閃電等效果。

長笛(Flute)

長笛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無箕木管樂器,長約兩英尺,在它數百年的歷史中,經過許多的變化及改進。最早的長笛是用木料製成,而現在雖然以金屬合金製成;但仍將其劃分在木管樂器族。


長笛的音色極為清晰明亮,除了在特別高的音域,音色較硬,低音域較為暗之外,絕大部份的中間音域具圓柔的特色。

帕格尼尼的生平故事

義大利音樂家帕格尼尼以其小提琴技巧與個人獨特的魅力,讓他不只是一個享有盛名的小提琴家,他的傳奇故事也成為藝術的一部份。 


帕格尼尼最初是跟著父親學習小提琴,十一歲時就成為名滿天下的小提琴大師。1797年他首次舉行巡迴演奏會,1810年到1828年他以「自由演奏家」為業,在義大利各地演出,以他獨特的技巧迷住評論家與一般大眾。直到1834年他的演奏事業因為健康問題告停,他不得不減少演出。1840年在威尼斯過世。

  至今帕格尼尼最受歡迎的曲目是《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與《二十四首隨想曲》。後者影響後世音樂家甚大,李斯特與舒曼採用《二十四首隨想曲》中的某些技巧,寫成鋼琴練習曲;布拉姆斯與拉赫曼尼諾夫則將之使用在鋼琴變奏曲中。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白遼士的生平故事

1803 年出生於法國西南部的柯聖安德列,父親是一位醫生,家境不錯,但是對於音樂卻沒什麼特別偏好,然而白遼土從小就顯示出對音樂的喜愛。不到十二歲白遼士就自行摸索學會了吹奏長笛,也學習了一些和聲方面的知識,後來他又學會了彈吉他,不過白遼士倒是沒有學過鋼琴,而且終其一生,他也不會彈奏鋼琴。直到現在,音樂學者還是把白遼士當成是一件罕見的個例,像他根本連演奏樂器的技巧都未曾正式學過,會的只是一些吉他的簡單和弦,和一些長笛的簡單技巧而已,年輕時的白遼士能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發展成一位大作曲家,實屬不易。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白遼士對音樂的感受確實是很敏感的,也因此他能在薄弱的音樂基礎上,創作出不朽的樂曲。
 
白遼士從 13 歲左右開始嘗試作曲,他的一些作品曾在幾位業餘音樂家協助下得到演出機會,白遼士這時已顯示出想要成為作曲家的強烈企圖。但雙親卻堅持他一定要繼承衣缽,以行醫為業,所以在白遼士 17 歲時他們便將白遼士送到巴黎學醫。
白遼士對醫學沒有絲毫興趣,沒多久便逃離學校改學音樂。後來雖被父親送回了醫學院,可是他的心思還是放在音樂上,課後閒暇仍不斷研究貝多芬及葛路克的作品,並向一位名叫傑若諾的老師學習音樂。
 
1823 年白遼士開始追隨雷殊爾學習作曲,雷殊爾是當時頗為著名的作曲家,他看出白遼士具有作曲天份,所以對白遼士傾囊相授,而白遼士則一面學音樂,一面仍繼續他在醫學院的課程。1824 年白遼士獲得醫學士學位,但畢業後並未依父母親的期望從醫,反而更加致力於音樂研究,雖然他的父親對此大為不滿,但白遼士依舊堅持自己的決定。
 
為了急於向父親證明自己能成為作曲家,白遼士向朋友借錢,1825 年 7 月將他新完成的一首彌撒曲在聖盧赫大教堂中發表,卻因此欠下了可觀的債務。1826 年白遼士角逐羅馬大獎,初選時即遭淘汰,這時他的父親警告他,若是再繼續不務正業,便要停掉他的生活費,但白遼士仍不為所動,父親只好勉強同意他進入音樂院就讀。
 
白遼士在音樂院期間,父親按月寄生活費給他,不過他仍然需要省吃儉用以便償還債務。後來他的父親替他還了欠債,但也不再供應他生活費,白遼士於是到歌劇院中兼差當合唱團員,勉強維持生活。
 
1827 年白遼士再度角逐羅馬大獎又告失敗。但卻意外在欣賞莎士比亞戲劇表演時看到參與演出的愛爾蘭女演員史蜜遜,白遼士對史蜜遜大為傾心,想盡辦法認識她,但史蜜遜對白遼士的熱情卻沒有任何回應。
 
1828 年白遼士三度競爭羅馬大獎,結果得到了第二獎,雖然未獲首獎,但已證明他作曲的能力,作品也得到了演出機會。1830 年白遼士以清唱劇 " 沙達納巴之死 " 終於獲得羅馬大獎的首獎。獲得首獎使白遼士得以到羅馬留學,然而這一趟羅馬之旅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白遼士對於羅馬音樂院的刻板生活也覺得厭倦,所以他提早了半年便先行返回法國。
 
1830 年白遼士完成了他最著名的 ' 幻想交響曲 "。他僅花了三個的月時間便寫出這首傑作,並於同年 12 月 5 日在巴黎首演,李斯特也是聽眾之一,兩人因此結識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李斯特更將幻想交響曲改編成鋼琴曲,使白遼士的聲譽得以傳至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