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浪漫樂派的簡介

浪漫樂派時期 西元1820年至1900年
熟悉西洋藝術史的人都知道,整個十九世紀,歐洲都籠罩在一股巨大的浪漫主義思想潮流之中。浪漫主義其實就是一種與古典主義相對立的思想。前面我們曾提到,古典樂派時期的音樂著重的是形式與規則,它要表現出形式上客觀的美感。浪漫主義既然與古典主義相反,那麼浪漫樂派的音樂便是要打破舊有的形式與規則,這時期的作曲家認為,音樂的主要功能是要反映出他們的情感,形式只是一種表達的媒介,所以當舊形式不足以滿足需求時,他們就任意的去加以變更。因此浪漫時期雖然延用了許多古典時期便已使用的音樂形式,但樂曲在內容上卻更自由、更不受約束。由這樣一個觀念所引起的現象之一,就是長達一個小時以上的龐大交響曲和短不到一分鐘的小曲子,在這個時期都同時並存,整個音樂世界因此也變得更多采多姿了。
綜合浪漫樂派時期的音樂表現,這個時期的特色有以下幾點:

一、標題音樂的確立:也許有人會問:「標題音樂」怎麼會是到浪漫時期才確立的呢?海頓的許多交響曲不是也有著像是「驚愕」、「軍隊」、「時鐘」等等的標題,而貝多芬的「英雄」、「命運」、「田園」等交響曲則更有名了,難道這些曲子不是標題音樂嗎?,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在這兒我們必須說明的是,並不是樂曲冠上了一個標題,它就是屬於「標題音樂」。

所謂「標題音樂」,是指作曲家為了藉由音樂來描寫某一個故事或者是某一種情景的氣氛,於是他就應用描寫式的旋律或節奏,甚至是模仿真實聲音的擬音效果,來具體表示出樂曲內容的音樂。所以標題音樂除了有標題外,作曲者通常也會附上說明樂曲內容的文字、好讓聆賞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作曲者的創作意圖。

儘管描寫性的音樂在浪漫時期以前已經出現過(例如巴洛克時期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所寫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就是非常著名的例子),但當時這種曲子多半是偶發性的創作,數量上非常少。一般學者認為,標題音樂的概念是從浪漫樂派時期法國作曲家白遼士所寫的「幻想交響曲」開始確立的,而且從那時起,「標題音樂」才漸漸成為古典音樂史上的主要角色。至於前面所提到的海頓及貝多芬的交響曲附有標題的問題,其實那些標題多半是由後人所附加上去的,就算有的是由作曲者所親提,但那些曲子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用音樂來描述事物,標題的附加頂多是用來傳達樂曲的概念而已,所以並不算是真正的標題音樂。

二、交響詩的產生:運用標題音樂的概念所譜作的樂曲中,要以「交響詩」最具有代表性了。「交響詩」這種樂曲形式是由匈牙利鋼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首創,它是一種不分樂章而且形式自由的管弦樂曲。

交響詩既然是標題音樂的一種,它的目的自然也是在描述事物,它可以陳述一個故事、描繪一個景緻,或者是表達出作曲者對於某件事物的感想。繼李斯特之後,浪漫時期有許多作曲家也從事交響詩約寫作,其中較著名約有史麥塔納、聖桑、德弗乍克、雷史碧基及理查.史特勞斯等人。

三、民族主義與音樂的結合: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民族主義興起,歐洲各民族的民族意識相繼覺醒,這個潮流影響所及,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們紛紛往自己民族的傳統素材中找尋作曲的靈感。他們有的運用民謠曲調及節奏,有的則以各民族的傳說、佚事作為創作的題材。一時之間,一股有別於當時以德奧體系(主要是德、奧、法、比四國)為音樂主流、富有各民族獨特色彩的音樂,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出現。這一批德奧體系之外,包括俄羅斯、東歐。北歐及南歐等國家的作曲家們,所譜寫的音樂因為都其有民族特色,因此便形成了所謂的「國民樂派」。

巴洛克時期的簡介

巴洛克藝術充滿動勢和戲劇性的光影和色彩,營造一種幻覺效果,此時建築師注重建築物及四周景觀的搭配,例如:庭園、廣場、廊柱及雕像等,充滿了裝飾性。
「巴洛克」其意思為「大而畸形的變色珍珠」,第二種解釋源於(葡萄牙文 barrcco,西班牙文 barrueco),意為「不圓的珠」;第三種解釋源於中世紀(拉丁文baroco),意為「荒謬的思想」。
巴洛克藝術在各方面的表現: 建築方面:柱子特別粗大,屋頂佈滿雕刻。滿足霸者心態,如路易十四時期所建築凡爾賽宮。雕刻方面:皺摺陰影誇大濃烈,使得姿態誇張。 繪畫方面:然雖同為中世紀之宗教畫,但由於立足於自由主義之 上,因此也在技術上充份的發揮洗練的功夫。構圖雄偉豪邁、色彩豪壯華麗富變化、明暗的陰暗對比深刻 、線條極盡曲折,使人有極度誇張之感。 其他方面:畫人物豐滿健壯,且視女性化的柔弱藝術為禁物。 西班牙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和好望角、新大陸的相繼發現促使西、葡兩國取代了義大利的地位,使得到了十七世紀,西班牙由文藝復興運 動轉變成巴洛克藝術。 西班牙深受信奉「舊教」的影響,使得王室、教會仍持強大的勢 力,此異於義大利和法蘭德斯,而在此對宗教的神祕感情與專制 君主的強大勢力之下,所誕生的莊嚴的藝術便為「巴洛克藝術」 。
十八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理論家開始用來嘲笑十七世紀義大利的藝術、文學風格,認 為它背棄了生活及古典傳統,從此巴洛克成為風格的名稱。 它指十七世紀義大利的一種藝術風格,及受義大利影響的歐洲和 拉丁美洲各國相類似的風格。它的特點是一反文藝復興盛期的嚴肅、含蓄、平衡, 傾向於豪華、浮誇。在教堂及宮殿中把建築、雕塑、繪畫結合成一個整體,在這三 方面都追求動勢與起伏,企圖造成幻象。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西貝流士的生平故事

1865 年生於芬蘭的塔瓦斯泰烏,父親是醫生,母親為望族之後,家庭音樂及藝術氣氛濃厚。雖然西貝流士是芬蘭人,但卻有瑞典血統,主要的原因在於祖先由於婚姻關係而混有瑞典血統,再加上他母親家族瑞典血統更多於父親那一邊的緣故。
九歲開始學鋼琴,十五歲時接受小提琴訓練,並開始自修音樂理論並嘗試作曲。由於他的小提琴拉得相當好,所以一度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小提琴家,然而十九歲時,為了順從家人的意願,還是進入了赫爾辛基大學修讀法律課程,不過同時也在音樂院中選修小提琴及作曲。
隔年冬天,因為對音樂的熱愛持續增強,使他決定放棄法律並專注於音樂,所以便轉往音樂院就讀。離開學校後,西貝流士於該年年底得到政府獎學金,使他可以前往柏林音樂院繼續進修,一年後又前往維也納跟隨高德馬克和佛克斯學習。在高德馬克指導下,西貝流士的管弦樂法有很大進步,不過他個人獨特的管弦樂風格則是在回國後才逐漸確立的。
1890 年芬蘭因受俄國暴政的壓迫,全國掀起了一股愛國抗暴的風潮。西貝流士於 1891 年返國後,自然也深受同胞愛國精神影響,因此根據芬蘭史詩〈卡列瓦拉〉做為藍本寫作了一首由獨唱、合唱及管弦樂團演奏的樂曲 " 庫列弗 ",並於 1892 年 4 月在赫爾辛基首演。儘管曲中所運用的創作手法仍不夠成熟,但已顯示出西貝流士的獨特氣質以及他對大自然與本國神話的深刻喜愛。同年,27 歲的西貝流士與芬蘭著名藝術家庭的艾諾 . 雅妮嘉小姐結婚。同年還接受芬蘭指揮家卡揚努斯邀請,寫了一首頗具新意的交響詩 " 傳奇 ",也因這首交響詩的發表開始受到國際樂壇注意。
1893 年應聘返回母校擔任音樂理論老師,並於該年完成 " 卡瑞利亞 " 組曲。此後至1897 年間,陸續寫出管弦樂組曲 " 春之歌 ",四部交響詩組曲 " 雷敏凱連的傳奇 " 等為數不少的鋼琴曲、歌曲與合唱曲。由於他這些年的傑出表現,芬蘭政府於 1897 年決定頒贈他每二千馬克年金,好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安心從事作曲。
1899 年,完成交響詩 " 芬蘭頌 ",由於芬蘭頌具有激發芬蘭人民愛國情操的力量,因此在俄國統治期間遭到禁演,然而在芬蘭境外,世界上許多國家卻不斷將它排入音樂會的曲目。芬蘭頌引起世人對芬蘭抗暴運動的注意,並促成了芬蘭的獨立自主,所以它深具時代意義。同年,西貝流士也完成第一號交響曲,邁出成為重要交響曲作曲家的第一步。
1902 年西貝流士在赫爾辛基首演第二號交響曲,1903 年完成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這首作品是本世紀重要的小提琴協奏曲傑作之一,不過首演成績不好,主要是聽眾覺得第一樂章太過冗長,因此西貝流士在 1905 年又對此曲做了若干修正,現行所流通便是修訂後的版本。
1903 年完成管弦樂曲 " 悲傷圓舞曲 ",這首曲子原來是他為戲劇 " 死 " 所寫劇樂中的一首,現今同樣成為音樂會上最常被演出的西貝流士曲目之一。
1904 年西貝流士在赫爾辛基近郊的嘉文帕蓋了一幢別墅,該地景色優美,此後一生中大部份的時間都居住於此,許多重要的作品也都在此處醞釀完成。
1906 年完成交響詩 " 北國女兒 ",1907 年親自指揮首演第三號交響曲。同年完成了交響詩 " 夜騎與日出 ",該曲所呈現出來的音色對此及流暢旋律,常使聆賞者留下深刻印象。1911 年發表第四號交響曲,創作風格有大轉變。此曲中西貝流士採用許多大膽的創新手法,使樂曲充滿新奇的樂念,另外這首曲子也因為使用樂器比過去的作品少,而呈現出極為濃縮的室內樂風格。第四號交響曲不論是在他個人創作生涯或是在交響曲音樂形式的發展,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914 年訪問美國受到熱烈歡迎,在諾福克音樂節中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曲目包括 " 芬蘭頌 " 、 " 北國女兒 " 、管弦樂組曲 " 克利斯欽二世 " ,以及專為這個音樂節而特別寫的具有印象派風格的交響詩 " 海洋女神 "。音樂節結束後,耶魯大學頒贈了名譽博士學位給西貝流士。自美返國後,西貝流士開始寫作第五號交響曲,此時因為歐戰的關係,炮聲時常打斷他的工作,所以這首作品直到隔年秋天才完成,並在該年 12 月 8 日 50 歲生日當天,在赫爾辛基的特別慶祝音樂會上首演。
1923 年他推出第六號交響曲。1924 年完成只有一首單樂章的第七號交響曲。雖然第七號交響曲只有一個樂章,但西貝流士卻巧妙地將傳統交響曲四個樂章的要素織入其中,因此有評論家認為這是西貝流士最具特色的一首交響曲,也是他的交響曲中最崇高不朽的傑作。
1925 年應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委託,寫作交響詩 " 塔比奧拉 ",另外也應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的邀請,為戲劇 " 暴風雨 " 譜寫劇樂。在完成這兩首作品後,西貝流士就很少再創作,自 1929 年起直到去世為止,不曾再有任何新作發表。雖然在後半生有將近三十年不再寫曲,可是在芬蘭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並未因此降低,當他七十歲時,芬蘭政府還特別將他的生日訂為國定假日,而且當他過七十五歲、八十歲、八十五歲及九十歲生日時,芬蘭政府也都分別為他舉行了盛大的祝壽活動,以表達對這位樂壇耆宿的崇偉敬意。
1957 年 9 月 29 日逝於嘉文帕的別墅,享年 92 歲。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大提琴的圖片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中提琴的圖片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小提琴的圖片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聖桑的生平故事

芭蕾舞《垂死的白天鵝》一直是劇院內受人歡迎的劇碼,這齣芭蕾的原始音樂是取自法國音樂家聖桑的《動物狂歡節》。   聖桑像是生來就會彈鋼琴與作曲一樣,七歲就在沙龍演奏;十歲時第一次搭配樂團開音樂會,演奏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聖桑的雙親稍後送他去學作曲,不過他仍然經常公開演出,直到去世為止。
  聖桑最早的兩部交響曲寫於1853年與1857年,這兩首作品明顯的流露出莫札特與貝多芬的影響。1857年他得到法國馬德爾教堂的管風琴師的職務,1858年,聖桑二十三歲時,開始創作一系列的協奏曲,共有五首鋼琴協奏曲、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和兩首大提琴協奏曲。他的協奏曲具有抒情的魅力,結構嚴密。聖桑最廣為人熟知的兩首室內樂作品《死之舞》與《動物狂歡節》,曲調優雅迷人,風格典雅,至今仍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
  1852年聖桑和李斯特相識,李斯特影響聖桑極深。在技巧方面,聖桑共寫了四首交響曲,除了第三號交響曲外,其餘的均運用了李斯特的主題形式;這位音樂家一生共寫了十三部歌劇,現今較為人知的《參孫與達麗拉》於1877年在李斯特的幫助下,以德語在威瑪首演,但法國巴黎歌劇院卻過了十四年才勉強願意接受這部歌劇。
  《參孫與達麗拉》在巴黎上演後受到熱烈的歡迎,聖桑的命運為之改變,他成了海內外的傳奇人物,上流階級接受他,1902年他受託為愛德華妻世加冕典禮寫一首進行曲,也參加加冕儀式;1915年法國政府認命他為官方代表,出席舊金山博覽會。

  除了作曲外,他還參與很多活動,為李斯特的交響詩作品辦音樂會、寫音樂評論文章、旅行。聖桑很喜歡旅行,他晚年周遊各國,最後一次旅遊在1921年,到了阿爾及利爾,十二月十六日的黃昏,他如同往常一般,練鋼琴、寫信、玩牌,上床休息,就在睡眠中與世長辭。

孟德爾頌的生平故事

平常我們常常聽到的都是音樂家一生貧窮,不過這絕對跟孟德爾頌扯不上關係。他的名字 Felix 就是幸福、快樂的意思,或許這個名字也的確為他帶來許多好運! 1809 年 2 月 3 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父親是位銀行家,母親的家境也非常優渥,彈得一手好鋼琴並精通四國語言。由於這樣的家庭,孟德爾頌自幼便學習音樂,且專心的以音樂為職業,為初期浪漫派的音樂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功勞。三歲時,全家遷居柏林,他便在這裡長大。
孟德爾頌自小便顯露出音樂才華。9 歲第一次公演,11 歲開始作曲。不過,真的很少人能有這樣的幸運,因為他們家還聘有一個私人的管弦樂團,也之所以他能隨時聽到他自己早期作品的演出,而且還是有職業水準的呢!
孟德爾頌除了音樂作品上的貢獻外,還有幾件值得提及的事:1829 年他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哈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 79 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因為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1835 孟德爾頌 27 歲時接受萊比錫大學贈送的名譽博士學位並擔任管弦樂團指揮。翌年與賽希兒 . 蘇菲 . 強魯諾結婚,育有子女五名,家庭美滿又有崇高的社會地位。34 歲時與舒曼合作創辦了萊比鍚音樂學校,孟德爾頌為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孟德爾頌的容貌端莊高雅而有貴族的氣派,他的興趣與嗜好也屬於較高級的。由於一生充滿了光榮與幸福,因此音樂也都是高雅、嚴謹、明晰、邏輯、安適、自在、保守、謹慎、愉快的旋律。孟德爾頌一生平坦順利,連死時都是平靜的去世,沒有任何痛苦。他僅僅遭遇到的一次打擊是在他死後的事,因為他的祖先是猶太人,納粹政府禁止他的作品公演,紀念碑也被破壞。


孟德爾頌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全能型音樂天才,身兼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教師、行政人員等多重身份,還有銀行家後裔的背景,使得孟德爾頌有足夠的財力周遊歐洲各國,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旅行家。
就後世的眼光來看,孟德爾頌的作品稱不上有個性,但是孟德爾頌在世的時候就被推舉為大師,舒曼 、白遼士、李斯特 等浪漫派的健將均給予孟德爾頌的作品極高的評價,這應該是因為孟德爾頌的音樂技法確實是高人一等、完美無瑕所致。另外,孟德爾頌創辦了萊比錫音樂院,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奠定基礎,把萊比錫塑造為當時德國的音樂之都,功不可沒。

再就孟德爾頌對現代音樂文化的影響來論述,孟德爾頌可說是一位革新者,因為他將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演奏曲目更換成以
莫札特貝多芬海頓巴哈韓德爾為主的內容,並且介紹了史博、羅西尼李斯特蕭邦舒曼舒伯特 等人的音樂,這些曲目幾乎也是現代音樂會曲目的主體,由此可見孟德爾頌的眼光遠大。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指揮棒是由孟德爾頌創造出來的,他可以說是第一個能夠符合現代指揮家定義的指揮家。


孟德爾頌著名的作品包括:樂劇「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 交響曲、「義大利」( Italian ) 交響曲、「蘇格蘭」( Scottish ) 交響曲、「芬加爾山洞」序曲、C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多首「無言歌」( Song without Words ) 等。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小約翰. 史特勞斯的生平故事

1825 年 10 月 25 日生,六歲時在鄉下的祖父家中寫下生平第一首曲子,儘管身為音樂家的父親反對他走向音樂之路,但小約翰背地裡仍瞞著父親學習小提琴,十九歲時,便在餐館指揮自己成立的伴舞樂團,從此,這位日後被暱稱為「Schani」的年輕音樂家,立刻就如風暴一般席捲了整個維也納。

當小約翰、史特勞斯還很小的時候,每次看到 父親手拿指揮棒意氣風發地指揮樂隊時,小小心靈便充滿了崇拜與憧憬, 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了對音樂的喜愛,因此時常背著父親偷偷地學習樂器, 而且彈得有聲有色。跟著父親樂隊裡的第一小提琴手阿蒙學習演奏技巧, 這時的小約翰、史特勞斯進步神速,已經展現出非凡的天賦。有一天當地 正聚精會神地練琴時,房門途然被踢開,父親怒氣沖沖地走進來,不分青 紅皂白便將小提琴搶過來,摔成兩段。老約翰、史特勞斯為了斷絕兒子學 習音樂的心,就送他去商業學校就讀、此時小約翰、史特勞斯才十五歲, 與他父親幼年的遭遇極其相似,在學校也因志不在此而表現不佳,於是父 親又聘請家庭教師嚴格督促,希望他培養成傑出的銀行家。然而,此種做 法卻未能阻止小約翰對音樂事業的熱愛,在母親安娜、舒特雷蒙的暗中支 持下,繼續跟隨音樂老師學習。

  當小約翰、史特勞斯十八歲時,父親因另結新歡 而與安娜發生了嚴重爭吵,最後在惱羞成怒之下,遂拋妻棄子帶著新歡共賦同 居。父親的出走對小約翰、史特勞斯的音樂路途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從 此他可以放心大膽,毫無顧忌地專心學習酷愛的音樂了。在母親的安排下,小 史特勞斯先後師事柯爾曼與德雷斯勒學習樂理與作曲。

  1844年,十九歲的小約翰、史特勞斯,舉行首次 演奏,公然挑戰父親在維也納樂壇的無上地位。此舉轟動了全維也納市,民 眾都爭相一睹維也納圓舞曲的父子之戰。小史特勞斯新作的圓舞曲“ 寓意短 詩”,在觀眾的熱烈要求下連續演奏了十九遍,因此,第二天的報紙才會出現 這樣的報導。它似乎預示著老約翰、史特勞斯已如入暮的夕陽,盛期已過,小 約翰、史特勞斯則如東昇的旭日,前途充滿光明。

  1849年,老約翰竟以四十五歲的壯年,因病去世, 從此整個歐洲的圓舞曲樂壇就是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天下了。二十四歲的小約翰 自此繼承了父親的樂團指揮,另外,除了每晚必須指揮自己的樂團外,他還要發 表新創作的圓舞曲,忙碌的情形令人難以想像,受大眾歡迎的程度更遠遠凌駕老 約翰之上。以圓舞曲風靡維也納的小約翰,不僅在當地演奏,更率領樂團走遍歐 洲、法、英、義、俄等地都曾留下他到訪的足跡,最後終因過度勞累,而不得不 放下手中工作暫時休養,由他的二弟約瑟夫,三弟愛德華代理。

1854 年,29 歲的小約翰在希希皇后的皇宴婚禮上演出,同個時期,小約翰更將一手組織創立的樂團與父親的樂團合併,連續在歐洲英、俄、德、荷等地進行旅行演出,贏得滿堂喝采,更為自己打下明星級大師的根基。值得順便一提的是,小約翰.史特勞斯聲望日隆的這段時間,也是維也納這座帝國皇城邁向現代化的轉捩點,拆掉昔日城牆,成就了今天著名的環城大道。史特勞斯的作品除「蝙蝠」等十六首輕歌劇,以及若干管弦樂曲外,其餘都是圓舞曲,總計有四百餘首之多,故也有「圓舞曲之王」的美稱。

  三十七歲時,小約翰、史特勞斯創作了膾炙人口的 不朽名作“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 等等。1872年,美國在波士頓舉行世界和平音樂會,特別邀請小約翰、史特勞 斯為總指揮。為了這場演奏會,據說主辦單位特意建造了可以容納二萬人的舞 台及十萬聽眾的超大音樂廳,並為他配置了一百名副指揮。在這些盛況空前的 演奏會上,聽眾無比熱烈又激動,大家簇擁在舞台上,向他瘋狂地喝采和歡呼。

  為了慶祝小約翰、史特勞斯演出四十週年, 一八八四年十月,維也納宣佈放假一星期,全市懸掛國旗,各種獎章、禮 物及榮譽學位,紛紛從世界各角落蜂擁而至。一生夢想能在咖啡廳夜總會 以音樂歡娛佳賓的小約翰、史特勞斯,終於成為全世界最受人愛戴景仰的 名作曲家、指揮家,並被導為“圓舞曲之王”。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舒特伯的生平故事

舒伯特是維也納出生的奧地利音樂家,父親是音樂老師,喜歡與三朋好友結伴聊天、玩Game、出遊。
在短短的三十一年生命中,寫了六百多首的藝術歌曲,被譽為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同時也
創作了多首著名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鋼琴與弦樂的重奏曲、鋼琴奏鳴曲、小品、鋼琴四
手聯彈、雙鋼琴與宗教音樂等,舒伯特是一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格的作曲家,其音樂最大的特
質在於詩般的意境、天堂般的長度、純淨的旋律,晚年作品充滿的被病魔困擾的陰影〈死與
少女〉〈弦樂四重奏),和從自我宗教信仰中所獲得解脫的力量。

舒曼的生平故事

出生於德國東部的舒曼,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日爾曼浪漫理想主義者。年輕時想學音樂,但為
討好母親進了萊比錫大學法律系,二十歲決心要成為鋼琴演奏家,不幸將手指練壞,因此轉
而全心作曲。二十幾歲時創立〈新音樂雜誌〉雙週刊,自己擔任主筆,由於筆鋒犀利、見解
獨到,對當時的音樂圈影響深遠,孟德爾頌、白遼士、蕭邦、布拉姆斯等年輕作曲家,均因
舒曼為文讚美,得以受到大眾之注目。
舒曼與其鋼琴老師維克(Wieck)之女兒克拉拉(Clara)間的愛情長跑,亦是古今樂壇一段
著名的戀情,克拉拉本身也時十九世紀著名的女性鋼琴作曲家。舒曼因精神疾病在自己的要
求下,人生最後的兩年是在精神療養院度過,其父親也是因精神疾病而去世,顯示舒曼家族
有遺傳性精神疾病方面的問題。
舒曼的創作包括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室內樂、藝術歌曲等,但其中鋼琴作品有其獨到
吸引人之處,例如〈狂歡節〉、〈兒時情景〉、〈幻想小品〉均是上乘之作。

布拉姆斯的生平故事

出生於德國漢堡的布拉姆斯,被視為古典主義的最後傳人,當年輕的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首
次會面交流之後,舒曼在其音樂期刊撰文稱布拉姆斯是古典音樂的救世主。
布拉姆斯是一個律己極為嚴謹的人,當其四十出頭時,回首檢視自己在三十幾歲前所作之樂
曲覺得不甚滿意怕會丟人現眼,竟將其大半毀棄,所以今天甚少看到布氏早年的作品。
布拉姆斯也是一個性格極為內向的人。他與舒曼夫婦擁有深厚的情誼,當舒曼病臥精神療養
院之際,布拉姆斯即義不容辭地肩負起幫忙照顧舒曼夫婦七個小孩的工作,自此布拉姆斯與
大他十四歲的克拉拉發生了深厚的感情。舒曼過世後布拉姆斯並未與克拉拉結婚,雖又交往
了許多女性朋友(絕大部分是女高音),但終身未娶。他與克拉拉之間來往的信件
大都燒毀,因此後人無法完全了解他們之間親密的程度,這也成為布拉姆斯音樂的獨特風格
,一種充滿壓抑的狂熱感情,樂曲總是在歷經不斷交織掙扎的過程後,方得完全地釋放。
出生於德國漢堡的布拉姆斯,被視為古典主義的最後傳人,當年輕的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首
次會面交流之後,舒曼在其音樂期刊撰文稱布拉姆斯是古典音樂的救世主。
布拉姆斯原本最希望的工作是成為自己家鄉漢堡市愛樂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但事與願違,
反倒是在維也納成了他揚名立萬的地方,因禍得福。
布拉姆斯是一位天生的交響樂作曲家,他的四首交響曲、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室內樂、
藝術歌曲、鋼琴小品與〈德意志安魂曲〉,無一不代表了浪漫時期古典主義風格的一個總結
,布拉姆斯可說是最後一位堅守古典樂派精神的作曲家。

華格納的生平故事

如果說十九世紀後半葉是英雄超人主義的天下,那華格納就是英雄超人的代言人。出生於萊
比錫的華格納,自幼在劇場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剛開始立志當一位劇作家,後又決定作一位
作曲家,結果他整合了音樂、戲劇、舞蹈、美術與文學,發展出一種華格納自稱為〈音樂戲
劇〉的〈綜合藝術〉(Gesamkunstwerk)。華格納的音樂為故事中的人事物賦予不同的音樂
素材,交織成〈音樂戲劇〉的主體。華格納為了要演出它的〈音樂戲劇〉,甚至在德國的拜
魯特城(Bayreuth)按照他的意思蓋了一作歌劇院,專門演出他的歌劇。當1876年拜魯特音
樂節首演華格納的連篇歌劇〈尼布龍根的指環〉,吸引了歐美六十幾家報紙媒體來採訪,是
十九世紀最重要的一件音樂大事呢!而拜魯特音樂節至今依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華格納音樂
節。華格納主要歌劇作品包括〈黎恩奇〉、〈尼布龍根的指環〉、〈崔斯坦與伊索德〉、〈
唐懷瑟〉、〈紐倫堡的名歌手〉與〈帕希法〉等,華格納於威尼斯度假時去世,享年六十九
歲。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故事

俄羅斯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音樂家,二十一歲才開始正式的上音樂理論課
程,考進聖彼得堡音樂院。由於在學校表現太過優異,一畢業就獲得莫斯科音樂院和聲學教
授的職位。因為起步晚,所以柴可夫斯基特別努力創作,不到幾年的功夫,全歐洲都希望聽
到他的音樂,同時也得到一位富有的寡婦梅克夫人長期的贊助,支持他專心作曲。1891年柴
可夫斯基的音樂傳到了美洲大陸,他自己也親自參與了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巴爾的摩與費
城他的音樂發表會。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首演完他的第六號交響曲〈悲愴〉(Pathet
ique)之後九天,突然因不明原因過世,享年五十三歲。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其實包含了許多不同國家的元素,法國、義大利與德國音樂的影響隨處可
見,但俄羅斯民謠仍是他創作的泉源。柴可夫斯基最擅長以動人的旋律、激昂的舞曲節奏呈
現華麗的管弦色彩,其著名作品包括第四、五、六號交響曲、〈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風序
曲、芭蕾舞音樂〈天鵝湖〉、〈睡美人〉與〈胡桃鉗〉、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
、〈斯拉夫進行曲〉與〈1812序曲〉及許多不同種類的音樂小品。

德弗札克的生平故事

德弗札克是繼史麥塔納之後最重要的捷克音樂領導者,他很巧妙地將波希米亞的歌謠與舞曲
融入德奧形式的交響樂與室內樂作品中。
德弗札克十六歲才至音樂學校求學,在一段困苦的經歷之後,因參加布拉姆斯所主持之作曲
比賽獲布氏的欣賞,推薦德弗札克的作品給自己的出版商,德氏因此開始他職業作曲家之生
涯,此時他已三十六歲。1892年德弗札克應聘至美國紐約擔任國立音樂院的院長,在這一段
客居他鄉的生活,他創作了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曲與〈美國〉弦樂四重奏。在這些音樂中
,德弗札克成功地融合了波希米亞的民歌與美國黑人靈歌,具體展現了國民樂派的精神。在
一場為期數年的辯論中,德弗札克力陳黑人靈歌對於建立美國〈國民樂派〉音樂風格的重要
性,不要一味地copy歐洲的古典音樂。

巴爾托克的生平故事

出生於匈牙利的巴爾托克,自幼就浸淫在東歐民間音樂的環境中,母親是他鋼琴的啟蒙老師
。1900年初巴爾托克受到民族主義的影響,開始在東歐與北非一帶採錄民歌整理出版,這使
得他成為這方面的權威,也直接地影響到他日後的創作。自1917年起至1938年德國兼併奧地
利為止,巴爾托克已是歐洲知名的作曲家,可以光靠委託創作就能過生活。1940年巴爾托克
移民美國定居紐約,但其健康情況不佳,且生活潦倒不得志,過了五年的美國生活就去世了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雖然巴爾托克的音樂並不是採用大小調的方式寫作,但其所創作的音樂
種類與手法又是非常地古典的,包括〈管弦樂協奏曲〉、三首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
曲、室內樂、管弦樂作品與歌劇等,或許稱巴爾托克為古典民族音樂作曲家是一個適切的稱
呼。巴爾托克的快板樂章時常透露著一種原始的生命律動與農民舞蹈的活力;慢板樂章則傳
達出一種蕭瑟蒼涼的孤寂感,頗有“夜半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意境。當我們在欣賞巴爾
托克的音樂時,似乎可回頭看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其音樂的語言中,看到自己音樂文化未來
之走向。

史特拉汶斯基的生平故事

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其地位如畫家畢卡索與詩人艾略特。出生於
俄國聖彼得堡近郊的史特拉汶斯基,縱使在父母雙親的反對之下,他最後依然決定成為作曲
家,那一年他已二十一歲。當俄國著名的藝術經紀人狄亞基雷夫(Sergei Diaghilev)在聖
彼得堡的一場音樂會聽到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之後,要求當時二十一歲的史特拉汶斯基為其
芭蕾舞團寫作音樂。自1909年到1929年史氏所寫作的芭蕾舞劇音樂為他奠定大師級作曲家的
基礎,其中具代表性的有〈火鳥〉、〈彼得洛希卡〉與〈春之祭〉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特
拉汶斯基到中立國瑞士避難,第二次世界大戰遷居至美國加州洛杉磯郊區,終老而逝。
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充滿了強烈、固定且持續的節奏感,任何樂器在他手上都可能成為具有
原始風味的打擊樂器。他的管弦樂配器手法新穎而富創意,具有高度的原創性,卻又融合了
俄國民謠到巴洛克的旋律,文藝復興時期的牧歌到探戈節奏都有,成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最
佳的代言人。

荀白克的生平故事

1906年荀白克與他的學生們在維也納的音樂協會發表他們的作品時引起了暴動,此事件將有
調性與無調性音樂的衝突表面化,也象徵維也納樂界新舊世代的不同美學。
荀白克並不是科班出身的作曲家,幾乎是自學而成。他所發展出的十二音作曲技法,雖脫離
了傳統上大眾所熟悉的音樂語法,但卻受到許多重要作曲家的景仰,直至今日仍是許多作曲
家必修之基本功之一。1933年納粹德國取得政權,開始有系統地屠殺猶太人,荀白克因而舉
家遷往美國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直到七十歲退休為止。
荀白克的音樂對今天絕大多數的人們來說,依然是難以消化的。或許可以將他的音樂理念視
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發展的一個必然現象,也正由於荀白克非傳統古典的思維,才使我們得
以更平衡的角度去欣賞音樂。

德布西的生平故事

德布西是法國印象派音樂的宗師。所謂印象派(Impressionism)在法國繪畫上首先被提及,
此派畫家所關心的是光影、色彩與氣氛的效果,莫內(Claude Monet, 1840- 1926)是此風
格的主要代表畫家;在音樂上則是強調透過和聲與音色的變化,喚起感官情緒的印象。
德布西出生於巴黎近郊,八歲即進入巴黎音樂院學習直到二十二歲為止。華格納的音樂令他
印象深刻,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帶來了亞洲爪哇的音樂,同時也改變了德布西
對傳統大小調的觀念。德布西有兩次失敗的婚姻,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提升了他國家主
義的意識,開始在他的作品簽上「法國音樂家,德布西」,1918年3月25日因癌症去世。
德布西音樂創作的靈感多來自文學或繪畫的意念,並為其附上描寫性的標題,例如〈雲〉(
Nuages)、〈沉沒的教堂〉(La Cathedrale engloutie)。德布西的音樂極重視聲音的色
彩、速度的變化與隨性的節奏,他主要的作品包括管弦樂曲、弦樂四重奏、奏鳴曲、室內樂
、鋼琴小品集等。

古典時期的簡介

大約在西元1750~1820年間稱為古典時期(Classicism Ages),這是當時的音樂風格:
  • 在弦律方面
    樂句工整,八小節一句為最常見的特色。音樂中的強弱轉變豐富,漸強、漸弱經常被靈活地應用在樂曲之中。
  • 在節奏方面
    樂曲整體的速度穩定且變化少。音樂的效果注重平穩以及平衡的質感。低音的伴秦部份,常有一固定的分解和弦的節奏型態。
  • 在和聲方面
    一個作品之中的基本和弦變化工整而合於理論,單純而嚴謹。數字低音已不復存在。
  • 在組織方面
    樂曲通常由幾個大主題貫穿。作曲家再將主題變形,反轉、逆行、隱藏等手法,細緻地組織出具有主題織交特色的樂段。音樂為單純的絕對音樂,少有描寫性的音槳出現。而樂曲的形式均在此時期確立,因此樂曲多以奏嗚曲、交響曲、四重奏等曲式的名稱存在。
          古典音樂的基本認識
          很多人雖然喜歡音樂,但是若沒有接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
          真的有時候不知道如何去了解古典音樂,或是去聆聽古典音樂。
          其實,古典音樂並沒有想像中那樣離我們那麼遙遠,
          只是我們並不知道那就是古典音樂。
          不過說實在的,古典音樂確實有些名詞需要了解,
          但是對一般人而言,若不是音樂教育從事者或是演奏者,
          原則上是不需要太嚴肅去看待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劃分為幾個時期,當然有不同的音樂特性,
          而發展出來的音樂型態也不同。而這期間也各自不同的演奏家。
          而演奏家之間對於其所擅長的樂器或是演奏方式及風格也有所不同。
          要是有這樣的一個概念的話,要了解古典音樂也就不難了。
          以下就針對古典時期簡單的說明:古典樂派時期:
          按照字面上”古典”兩字,就會讓人有典雅雍容以及高貴氣質的感覺。
          音樂的特性主要還是受到古典主義的影響,產生音樂風格上比較嚴謹而且規律。
          這個時期代表的音樂家有:葛路克、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低音號

低音號在所有的銅管樂器組中,是體積最大、音域最低的活塞式銅管樂器。


這種樂器有好幾種樣子,且各國所使用的都不太相同,英、法等地,低音號的活塞通常是朝上,右手搭在管身上以手指控制活塞按鍵,喇只口由演奏者的右方向上指; 而美式的低音號則是將活塞裝置於右方主管的身上,或是運用和德國式一樣的輪式活塞,如此一來演奏者的右手就必須穿過樂器,而喇叭口就必須指向左方了。現今一般銅管樂隊中所出現的低音號,多是由美國人所發明,稱之為蘇沙大號。它的外表和傳統低音號差異頗大,喇叭口更大,和吹奏者的頭部一樣朝向前方。


低音號的定音也有多種形態,通常可分為降 E 調和降 B 調兩種,以適當的配合樂曲的需要而使用。除了這二種外,另外尚有 F 調和 C 調兩種,也在交響樂團中普遍使用。

長號

伸縮喇叭(長號)在十五世紀初時,先將小號加大當做低音樂器使用.淺淺的杯狀吹口後是長長的圓筒管,最後的三分之一形成圓錐狀,與前端的牽牛花形相連.中間有一段可取卸的伸縮管是伸縮喇叭最大的特徵.


以右手來拉動管子可改變音程;利用嘴唇的口形和管子上的七個位子變化,能夠自由地吹奏出音階及半音階.它也可以產生-[風趣],[幽默],[奇特]..等音效.標準的伸縮喇叭是次中音管;其它尚有低音管,中音管,F調低音管和低bB調的倍音管等,此外,還有附有活塞式的伸縮喇叭.伸縮喇叭不僅有尖銳響亮的音色,同時也能表現深沉圓潤的弱音之美,唯難度稍為困難些

小號

小號,短號,號角(沒活塞的,一般都是軍中使用)三種在構造上有些小小的差別.


管的圓筒部份較長,牽牛花形的圓錐部份短小的就是小號,音色最為明亮,尖銳.


圓錐部份深的就是短號,音色較柔和.在西洋,小號象徵名譽,稱贊,宣言,恐怖,戰爭,


死亡等各種情景,聲音清澈嘹亮.但是宣告最後審判的天使,也是使用小號這種樂器的.


從前小號的管子並不捲曲,而是直挺挺的,貝多芬時代小號的管狀部份比今日稍長.即使在今日,管弦樂的小號也從bB調縮短為C調,貼著嘴唇的吹奏口的形狀也變為淺形的樣子.與其說它是因為莊重的感覺博得人們的喜愛,倒不如說是因它明快,華麗的表現吧!

法國號(French horn)

號角最初的形式是用獸角製成,後來有法國的彎曲獵號,現代通用的法國號便是由此而來。如果把法國號管子拉直,長度會超過三公尺以上。法國號是最難吹好的樂器之一,不過它是十九世紀作曲家想要製造浪漫氣氛時所選擇的樂器,例如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開頭,和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裡溫婉的夜曲。法國號若是在演奏名家手裡便極為精巧,一如史特勞斯在<<泰爾的惡作劇>>中所展現的一般。一直到十九世紀,法國號的吹奏者還要用各種彎管來改變調性,這是裝載樂器上的捲屈管子以便換調性。彎管越長音高就越低。

薩克斯風(Saxphone)

薩克斯風是拉丁系各國及美國作曲家較常用的樂器,它的吹嘴和單簧管相同。雖然樂器是以銅製成,但仍屬於木管樂器。薩克斯風有高音(Soprano)﹑中音(Alto)﹑次中音(Tenor)﹑上低音(Baritone)﹑低音(Bass)之分。

低音管(Bassoon)

低音管和雙簧管同屬雙簧樂器,很早就被用在合奏上。它是一種非移調樂器,使用低音及次中音譜表。在樂隊是擔任次中音和低音的部份。它的音域有三個八度以上;低音陰沈而莊嚴,中音溫和而甘美,高音富戲劇性。

單簧管(Clarinet)

單簧管是單簧樂器的代表樂器,長約二英尺。它的前身是一種用竹管做成,叫沙魯摩(chalumeau)的樂器,在中世紀由希臘﹑波斯傳入歐洲的。十八世紀的後期被採用到管絃樂隊,因其豐富的表現功能,而逐漸受到受重視。它的音色明亮而柔和,很能和其化的樂器融合。木管樂器中單簧管的運指法是獨樹一幟的,德國人貝姆(Theobald Boehm 1794-1880)對單簧管運指之改良有極大的成就,使得單簧管在管樂器中成為性能最高的樂器。


單簧管的音域將近四個八度,在控制漸強及漸弱的效果上比其他的管絃樂器都好做。


單簧管是移調樂器,在各種調子的單簧管中,最標準也最常用的是降B調的單簧管,其音域從低音譜表第三線的D音開始向上伸展三個半八度。另外A調的單簧管也很常用,尤其在樂團中擔單簧管演奏者更是必備。除了降B調及A調單簧管外,在古代的總譜上也C調的單簧管。近代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也用過C調的單簧管,但由於它的音色過於生硬,所以也有人仍用降B調樂器代替。D調或降E調單箕管,由於音較,高音色稍帶俗氣,所以常被用來描寫滑稽的角色或景況。


一般而論,單簧管低音部的音色神秘而遼闊,中音部音色優美灑脫,高音部的音色則尖銳而狂野。

英國管(English horn)

英國管可算是中音的雙簧管。在巴哈時代被稱為Oboe da caccia,後來有一段時間被遺忘,直到白遼士和華格納在樂曲中使用之後,才重新受到重視。


英國管的長度較雙簧管長了二分之一,音程比雙簧管低五度,所以也有人稱其為F調雙簧管。英國管的音域其廣,超過三個八度音程,音色比雙簧管更富田園色彩,雖不及雙簧管的甜美動人,但清雅脫俗則有過之。英國管的吹奏法及指法和雙簧管相同,所以在管絃樂中由雙簧管手兼任。

雙簧管(Oboe)

雙簧管被稱為雙簧族樂器的代表樂器,長約兩英尺。在管絃樂中的地位相當於合唱中的女高音。它和長笛一樣也有數百年的歷史。雙簧管的音有憂傷的氣質,古人多用它來奏哀樂。直到十八世紀開始才正式在管絃樂隊中使用。巴哈和韓德爾的作品中經常使用雙簧管,但到了貝多芬手上,才真正地發揮特色。雙簧管的音域頗廣,從中央C下方的B音開始,可以向上將近吹奏三個八度。低音的音色淒涼而粗野,中音的音色哀愁而纏綿,高音的音色則令人有無可奈何的感覺。作曲家常用它來描寫田園風光和淒涼的氣氛,但有時亦用以表現愉悅的情緒。

短笛(Piccolo)

短笛是在笛族中音域最高﹑體積最小的樂器。長約一英尺,只有長笛的一半長度。音高則較長笛高出一個八度,在管絃樂中擔任最高音的部份。短笛的音域很廣,包含三個八度,指法和長笛一樣。所以短笛手通常由長笛手兼任。短笛的音色尖銳﹑透明,作曲家常用它描寫風嘯﹑鬼叫﹑閃電等效果。

長笛(Flute)

長笛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無箕木管樂器,長約兩英尺,在它數百年的歷史中,經過許多的變化及改進。最早的長笛是用木料製成,而現在雖然以金屬合金製成;但仍將其劃分在木管樂器族。


長笛的音色極為清晰明亮,除了在特別高的音域,音色較硬,低音域較為暗之外,絕大部份的中間音域具圓柔的特色。

帕格尼尼的生平故事

義大利音樂家帕格尼尼以其小提琴技巧與個人獨特的魅力,讓他不只是一個享有盛名的小提琴家,他的傳奇故事也成為藝術的一部份。 


帕格尼尼最初是跟著父親學習小提琴,十一歲時就成為名滿天下的小提琴大師。1797年他首次舉行巡迴演奏會,1810年到1828年他以「自由演奏家」為業,在義大利各地演出,以他獨特的技巧迷住評論家與一般大眾。直到1834年他的演奏事業因為健康問題告停,他不得不減少演出。1840年在威尼斯過世。

  至今帕格尼尼最受歡迎的曲目是《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與《二十四首隨想曲》。後者影響後世音樂家甚大,李斯特與舒曼採用《二十四首隨想曲》中的某些技巧,寫成鋼琴練習曲;布拉姆斯與拉赫曼尼諾夫則將之使用在鋼琴變奏曲中。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白遼士的生平故事

1803 年出生於法國西南部的柯聖安德列,父親是一位醫生,家境不錯,但是對於音樂卻沒什麼特別偏好,然而白遼土從小就顯示出對音樂的喜愛。不到十二歲白遼士就自行摸索學會了吹奏長笛,也學習了一些和聲方面的知識,後來他又學會了彈吉他,不過白遼士倒是沒有學過鋼琴,而且終其一生,他也不會彈奏鋼琴。直到現在,音樂學者還是把白遼士當成是一件罕見的個例,像他根本連演奏樂器的技巧都未曾正式學過,會的只是一些吉他的簡單和弦,和一些長笛的簡單技巧而已,年輕時的白遼士能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發展成一位大作曲家,實屬不易。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白遼士對音樂的感受確實是很敏感的,也因此他能在薄弱的音樂基礎上,創作出不朽的樂曲。
 
白遼士從 13 歲左右開始嘗試作曲,他的一些作品曾在幾位業餘音樂家協助下得到演出機會,白遼士這時已顯示出想要成為作曲家的強烈企圖。但雙親卻堅持他一定要繼承衣缽,以行醫為業,所以在白遼士 17 歲時他們便將白遼士送到巴黎學醫。
白遼士對醫學沒有絲毫興趣,沒多久便逃離學校改學音樂。後來雖被父親送回了醫學院,可是他的心思還是放在音樂上,課後閒暇仍不斷研究貝多芬及葛路克的作品,並向一位名叫傑若諾的老師學習音樂。
 
1823 年白遼士開始追隨雷殊爾學習作曲,雷殊爾是當時頗為著名的作曲家,他看出白遼士具有作曲天份,所以對白遼士傾囊相授,而白遼士則一面學音樂,一面仍繼續他在醫學院的課程。1824 年白遼士獲得醫學士學位,但畢業後並未依父母親的期望從醫,反而更加致力於音樂研究,雖然他的父親對此大為不滿,但白遼士依舊堅持自己的決定。
 
為了急於向父親證明自己能成為作曲家,白遼士向朋友借錢,1825 年 7 月將他新完成的一首彌撒曲在聖盧赫大教堂中發表,卻因此欠下了可觀的債務。1826 年白遼士角逐羅馬大獎,初選時即遭淘汰,這時他的父親警告他,若是再繼續不務正業,便要停掉他的生活費,但白遼士仍不為所動,父親只好勉強同意他進入音樂院就讀。
 
白遼士在音樂院期間,父親按月寄生活費給他,不過他仍然需要省吃儉用以便償還債務。後來他的父親替他還了欠債,但也不再供應他生活費,白遼士於是到歌劇院中兼差當合唱團員,勉強維持生活。
 
1827 年白遼士再度角逐羅馬大獎又告失敗。但卻意外在欣賞莎士比亞戲劇表演時看到參與演出的愛爾蘭女演員史蜜遜,白遼士對史蜜遜大為傾心,想盡辦法認識她,但史蜜遜對白遼士的熱情卻沒有任何回應。
 
1828 年白遼士三度競爭羅馬大獎,結果得到了第二獎,雖然未獲首獎,但已證明他作曲的能力,作品也得到了演出機會。1830 年白遼士以清唱劇 " 沙達納巴之死 " 終於獲得羅馬大獎的首獎。獲得首獎使白遼士得以到羅馬留學,然而這一趟羅馬之旅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白遼士對於羅馬音樂院的刻板生活也覺得厭倦,所以他提早了半年便先行返回法國。
 
1830 年白遼士完成了他最著名的 ' 幻想交響曲 "。他僅花了三個的月時間便寫出這首傑作,並於同年 12 月 5 日在巴黎首演,李斯特也是聽眾之一,兩人因此結識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李斯特更將幻想交響曲改編成鋼琴曲,使白遼士的聲譽得以傳至德國。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弦樂器的簡介

弦樂器是由弦的振動而產生聲音的,琴弦的振動只能發出微弱的音響,所以所有的弦樂器都有一個中空帶音孔的共鳴箱,共鳴箱的樣式、大小、形狀以及琴弦的長短、粗細,都與樂器的音質有密切的關係。
用弓來擦弦的樂器,無論東西方,自古即有。演奏的時候,以左手手指在指板上按弦來控制音的高低,再以右手持弓擦弦振動而發聲。弦樂組是管弦樂器四大類中,規模最大的,也經常擔任樂曲中最主要的部份。
弓弦樂器用一支弓在弦上橫拉而發出聲音。演奏者一隻手拉弓,另一手按弦。拉小提琴和中提琴時,演奏者把琴夾在頦下;像大提琴那樣的大型樂器,就要放在地上或擱在演奏者雙腿上。大多數弓絃樂器也可以用手來撥,稱為「撥奏」。

木管樂器的簡介

    木管樂器在獨奏時,音色很有特點,在樂隊中能較好的同其它樂器的聲音相融合。

過去的木管樂器: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樂器是西元前3000年左右的匠人所製的骨笛,樂器上穿有五
孔,看起來像是一個原始的直笛,聽起來顯然也很像。在有文字記載之前,笛子被當
成生命本身的象徵,因為它是用生命的氣息來吹奏的。時至今日,全世界的木管樂器
都有很明顯的個人私密的特質。在音樂上,石器時代的管樂與管絃樂器中的長笛仍是
兄弟.在所能運用的銅管樂器種類方面,今昔相去甚遠。論音色的豐富,我們的長
笛,雙簧管,單簧管和低音管比不上文藝復興時期的蕭姆管,拉凱特管,直笛,古泰
爾管和克蘭管。這些樂器的衰退歸因於音樂的社會角色有所轉變;當管弦樂團18世紀標準化之
際,許多樂器就此絕跡。
        現代的木管樂器中,只有橫笛在16世紀之前就已經存在,加入了直笛龐大的家
族。在巴哈的時代,橫笛和直笛仍然是可以交換的-他的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B小調組曲不論是用橫笛或直笛吹奏,效果是一樣動人。雖然直笛不能和力道強勁的
現代絃樂器取得很好的平衡,但是後來的作曲家要求的是明亮和華彩,例如莫札特便
其中之一,而這兩者都是音色柔和的 直笛所不能勝任的
       反觀雙簧管,他的源起卻很明確。雙簧管在1655年到1660年之間由榮歐特泰發展
於法國,他是工匠也是音樂 人。他似乎是個風笛手,是一個稱為國王的大馬廄的皇家
音樂團體的一員。盧利在1655年承路易十四世之 命掌理皇家音樂時,禁止宮中有宏亮
的蕭姆管,所以吹簫姆管兼風笛的歐特泰便為盧利的複雜音樂製作了較為柔和的蕭姆
管。低音管也是依循大致相同的方式,從早期嘔啞嘈雜的古泰爾管發展出來。
      快速萎縮的木管樂器在1700年左右又有生力軍加入。紐倫堡的丹納發明了單簧
管。他是管弦樂團理唯一的單簧樂器,單簧管有很長一段時間被人所排拒,在單簧管
演奏巨匠安東史達得勒的手上才揚眉吐氣,莫札特為他寫了單簧管協奏曲和單簧管五
重奏。一個世紀以後,布拉姆斯追隨了莫札特的先例,為理查慕菲德寫了精彩的單簧
管五重奏,一首單簧管三重奏和兩首奏鳴曲。所有慕管樂器的製作技術在19世紀有長
足的 進步,特別是在可靠的按鍵系統方面,讓運指更快更有效。重要的革新者當推長笛演奏家
提奧巴德貝姆和阿道夫薩克斯,貝姆發展了長笛的按鍵系統,而薩克斯以發明了薩克斯風
而為後世所知,但是他也改進了現代的低音單簧管。
         木管樂器屬於吹奏樂器類,演奏者藉由吹氣,讓空氣在管中震動而發出聲音。木
管樂器管道上有一排按鍵孔,以手指控制孔的開台,以調整音高。

貝多芬的生平

1770 年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波昂市的一個清寒家庭中 . 父親及祖父都曾是宮廷中的樂師 , 父親約翰是一位才華平庸的又愛酗酒的男高音手 , 母親瑪麗亞則是一位賢淑的女性 . 貝多芬從小極受在宮廷中擔任指揮的祖父寵愛 , 可惜好景不長 , 貝多芬三歲時祖父就與世長辭了 .

貝多芬的天份在三歲時被祖父發現 , 但這位仁慈有才華的祖父卻沒機會指導他 . 父親是酒鬼 , 脾氣暴燥 , 妄想要貝多芬成為 " 莫札特第二 " 以博取名聲及金錢 . 可想而知 , 童年的貝多芬是受盡虐待的 , 也因此貝多芬從小就特別孤僻 .

貝多芬八歲時於科隆舉行演奏會 , 雖然獲得不少掌聲 , 但卻不如莫札特那樣轟動 . 十歲左右即成為宮廷樂師 , 十六歲那年貝多芬失去了慈母 , 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 . 同年 , 貝多芬擔任白朗寧家的鋼琴老師 , 也與白家的大女兒有了一段沒有結果的初戀 . 十七歲前往維也納會見莫札特 , 被莫札特認為是日後的一顆新星 , 並從莫札特處學到一些作曲技巧 . 二十二歲時定居於維也納 , 在這之前他想拜師莫札特而不果 , 轉向海頓和阿布雷治白克學習作曲 . 海頓非常忙碌 , 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教他 , 因此肯上進努力的貝多芬在有關社會上及音樂上的事都得靠自己摸索 .

莫札特去世後維也納的音樂領袖就首推海頓了 , 但貝多芬對海頓單調的作曲卻十分不以為然 . 他三十歲那年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曲 , 這時的他已經有暫時性的耳聾了 . 三十三歲他完成 " 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 , 更是表現出貝多芬的獨特 . 維也納音樂界推崇他為莫札特的繼承人 , 備受歡迎 . 也有人認定從這首歌以後 , 浪漫派音樂就產生了 , 為音樂史上的新紀元 .

剛開始時貝多芬立志做名鋼琴手 , 所以初期的作品以鋼琴曲較多 , 如今我們常常聽到的作品鋼琴奏鳴曲 " 悲愴 " 是他年輕時所寫 . 從這首曲子可以看到貝多芬所獨創的熱情火花及青春的甘苦 . 另外 "月光 " 鋼琴奏鳴曲 , 據說是獻給茱麗葉塔 . 桂察第小姐。

成名後的貝多芬命運比他的前輩如海頓 , 莫札特要好得多 , 一方面受到貴族的保護 , 另一方面又享有創作上的自由 .

貝多芬做為鋼琴家和作曲家都逐漸嶄露頭角 , 遠大的前途被眾人看好 . 但是 " 惡性耳疾 " 這個音樂家的致命傷卻使他頹喪 . 悲憤之餘曾留下一份著名的 " 海里金史塔持遺書 " , 這是在他死後才被發現的 . 他真的想自殺嗎 ? 實在煞費猜疑 . 總之 , 貝多芬並沒有自殺 , 相反的 , 他回到維也納 , 首次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 . 之後 , 他的作品更臻成熟充實 , 許多不朽的傑作也於此時相繼完成 . 例如小提琴奏鳴曲 " 克羅采 " , 第三號交響曲 " 英雄 " , 鋼琴奏鳴曲 " 華爾斯坦 " , 以及後來改名為 " 費得利 " 的歌劇 " 雷奧諾雷 " .......等 .

貝多芬作品風格的演變可分為三個時期 . 第一時期大約是在 1800 年 32 歲左右 , 純古典式的作品 , 跟海頓及晚年的莫札特風格相似 . 由於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名聞歐洲 , 故此多數是鋼琴作品 . 在這階段他了十一首鋼琴奏鳴曲 , 六首四重奏和降E大調七重奏 , 並完成第一首鋼琴協奏曲和交響曲 .

1801 年貝多芬獲悉自己即將失聰的消息 , 便放棄演奏的生涯專心作曲 . 並以1802年第二交響曲為他作品的第二階段揭開序幕 . 他在作品中開始表現自己獨特的風格 , 許多不朽傑作就是在這階段中完成 . 大約是 1802 至 1815 年間 . 這時期的作品逐漸脫離古典樣式 , 較偏向表達內在感情 . 貝多芬擴大了奏鳴曲式 , 在旋律與和聲上加入新手法 , 並嘗試以新方式組織管弦樂法 . 當中的某些作品如 " Moon Sonata " , " Fidelio " 等已可看出貝多芬有著強烈的浪漫派主義傾向 .

45 歲以後 , 他改用心耳作曲 , 並步入了第三時期 . 貝多芬開始回顧舊的音樂型式 , 並從海頓和巴哈的作品中溫故知新 , 此時貝多芬已進入純音樂領域 , 不再顧忌樂器或演奏者的限制 , 他所在乎的僅是在紙上和他的心耳間完成一種協調 , 突破古典型式 , 在保留合理邏輯性下任意使古典樣式變化 . 如第九交響曲中加入獨唱及合唱樂聲的部份 " 歡樂頌 " , 這是交響曲歷史上的創舉 . 而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也達到此典式的最高境界 , 沒有抒情意味或描寫意境 , 純粹是扣人心弦的靈性音樂 , 堪與巴羅克時期大師的傑作相提並論 .

1812 年貝多芬與大文豪歌德相會於伯明罕溫泉勝地 , 歌德形容貝多芬是 " 精力充沛無與倫比的男性 " , 一方面貝多芬無視於國王與王后等貴族權勢 , 他說 : 雖然有很多人 , 卻沒有一個偉大的 ...... 不 , 不 , 只有一個...... .

貝多芬的耳疾越來越惡化 , 到了 48 歲左右就已經完全聽不到 . 日常的會話均用筆談 . 晚年時期為了姪兒的事情煩惱不已 , 又為了生活到處奔波 , 曲子的作風與中期激烈有力者完全不同 , 代之而起的是簡潔而有深度的思想 .

貝多芬的一生中實在是失意到了極點 , 尤其是在戀情方面 響曲的人一定被其澎湃的感情所震攝 , 像這樣感情豐富的天才 , 生命裏當. 聽過命運交然是無時無刻充滿著愛情的芳香 . 貝多芬研究權威羅曼羅蘭曾說 : 貝多芬打從 20 歲至 50 歲的歲月中 , 沒有一個時期是心底不曾抱過 " 愛 " 的 . 只是 , 暴躁的脾氣 , 抱病的身體 , 加上嚴分階級的社會風氣 , 都使這位 " 戀愛線條粗且短 " 的豪邁漢子的戀愛有花無果 . 著名的 " 月光奏鳴曲 " 的女主角 , 伯爵千金朱麗葉塔 ; 擁有無比細膩感情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 ; 至死前仍是貝多芬密友的約瑟芬 . 布倫斯威克 ; 燃起四十多歲的貝多芬的愛火的泰麗莎 . 瑪法蒂 ......以及更多更多的美麗少女......... , 貝多芬一次又一次地承受這些愛情的打擊 , 繼而譜出無數曠世的傑作 : " 月光奏鳴曲 " , " 春之戀曲 " 等等 .

在貝多芬去世後的第二天 , 人們在他的一個秘密抽屜內找到三封沒有署名 , 沒有收信人姓名 , 沒有日期的情信 , 現被稱為 " 給永恆愛人的信 " . 由於信裏沒有收信人的姓名 , 後世佷多研究貝多芬的學派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 甚至演變成論戰 . 有人說是桂察第小姐 , 又有人說是和他訂過婚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小姐 . 貝多芬的戀愛結果並沒有成功 , 最終還是獨身而終 . 大家所熟悉的鋼琴曲 " 給愛麗絲 " , 本來是 " 給泰麗莎 " , 由於在出版時校對錯誤而一直錯下來 . 然而不管這位女性是甚麼人 , 我們應該注視的是在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心中有股不滅的愛火 , 而且昇華至藝術創入之中 , 譜出無數扣人心弦的作品 .

貝多芬在世時常被指為憤世嫉俗 , 脾氣暴躁 . 可是 , 有誰想過 30 多歲耳朵出現毛病 , 作為一個天才橫溢的音樂家 , 這是何其殘酷的命運 ? 為了掩飾耳疾 , 聽不見也要裝作聽見 , 而且也很忌諱別人談論耳朵的事 . 人們只知道他脾氣暴躁 , 極難相處 , 但又有誰體會到他內心的痛苦與恐懼 ? 貝多芬熱愛生命 , 熱愛人類 , 端看第九交響曲中的 " 歡樂頌 " , 若非有一顆熱愛世人的心及高尚的情操 , 又何能作出如此天籟 ?

貝多芬是第一個獲得自由的藝術家 , 他曾說 " 要盡量做個正直的人 , 讓愛自由尤其高於一切 , 即使面對一位君主 , 也絕不出賣真理 ! " 也就是有了這種自由 , 貝多芬的作品才能脫離實用的曲式 , 而依憑內心深處湧現的靈感自由創作 , 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 , 洋溢著撼動人心的熱與力 . 他的作曲技巧是可以分析的 , 但作品中蘊藏的力求量卻是無法言傳的 , 只有不斷的聆聽 , 才能體悟貝多芬的啟示 : 向命運挑戰 , 永不妥協 .

貝多芬酷嗜散步與飲酒 , 他在維也納森林和海里根修坦田園散步時捕捉了許多作曲靈感 . 不幸於拜訪弟弟約翰時染上了肺炎及黃疽 , 四個月之後 , 這位曠世音樂巨匠便去世了 . 臨終前他所訂的葡萄酒才送來 , 『真可惜 , 來遲了 ! 』這句話便成為他最後的遺言 .

貝多芬於 1827 年 3 月 26 日下午病逝 , 三天後葬在威陵墓地 .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銅管樂器的簡介

   根據傳說,一位年輕的波希米亞貴族叫做史波克伯爵,在1680年左右周遊歐洲。
他聽到法國皇室狩獵的號角齊鳴,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這位伯爵便讓他的兩個僕役
學法國號,回到家鄉後把它納入管弦樂團中。        號角的彎曲外型和圓錐形的管徑可直接追溯到羅馬人的角號(CORNU),甚至追
溯到羊角號,猶太教士用號角聲把傑利科的城牆吹倒。在中古世紀裡,一種特別的號
角被當成榮譽的象徵賜贈給武士,這便是象牙號,從它的名字可以看出是用象牙製
的,號身多精雕細琢。史上最著名的象牙號是由查理曼大帝的姪兒羅蘭在庇里牛斯山
的隆斯瓦戰場所吹響的,時為西元778年,羅蘭受傷倒地,為了求援,吹的太猛,以致
血管破裂而身亡。        號角的兩個文藝復興時期親戚是木號和蛇形大號,這兩件樂器雖 然用木頭製成,
但通常被歸類為銅管樂器。木號是一彎曲的樂器,有 杯狀的吹嘴,它到1750年時已經
消失,而蛇形大號直至19世紀還存留在軍隊和教堂裡,近年麥斯威爾戴維斯又讓這件
樂器在歌劇<<塔文納 >>插上一角。        這些樂器都有圓錐形的管身,小號及其同類是圓筒狀,這使它們更具威力,一位
羅馬詩人愛尼烏斯描述小號如何-以嚇人的聲音迸出連珠砲般的號聲,一如它在2000
年前的戰場上那般。小號也用於和平的儀式場合,尤以文藝復興時期為然。於是,小
號結成行會,悉心守護這門技藝。雖然它們的樂器沒有按鍵,但是仍能自如的吹奏像
巴哈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裡的獨奏和B小調彌薩裡那麼難的樂段。       伸縮號有極簡單的滑管裝置,它可能在十五世紀或更早就已經發明了。至少最早
提及saqueboute的文獻是在1460年,而它應該在之前就已經發展出來。伸縮號是由
遊行吟樂人的小號發展出來,她那莊嚴宏亮的聲音和教堂相得益彰,於是很快便在教
堂中佔有一席之地。1600年左右,伸縮號的音樂在喬凡尼加布里埃利為威尼斯聖馬可
教堂所寫的宏偉的器樂器中臻於顛峰。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莫札特的生平故事

莫札特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56 年 1月 27 日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當莫札特快學會走路時,便常爬到鋼琴椅上,整天好奇的彈三度和弦,因這是他最喜歡的音,不久之後,他會拉小提琴了,所以時常跟全家人一起合奏。六歲時寫了一首鋼琴小步舞曲與小提琴奏鳴曲,充分展現了他對旋律的愛好,雖音符簡單,但細聽之下仍能發現在精緻模進下不落於任何幼稚的味道。八歲時甚至於寫出第一首交響曲,他父親發覺了他不僅有音樂才華,甚至是世上罕有的天才,於是放棄了為自己前途的計劃,全力讓這小孩接受最完善的音樂教育,同時也打算將此神童帶至各地宣揚。所以莫札特在音樂上的成就,除了天賦異秉之外,他父親也是最重要的推手。
他們一家人開始歐洲之旅,首先到慕尼黑,在公爵馬克斯米蘭御前獻奏,獲得高貴禮物,到維也納,立刻被召往仙布倫宮御前演奏,當然備受喝采,莫札特當時甚至在國王要求下以絨布蓋著琴鍵演奏,由於維也納的成功,他父親計劃帶莫札特前往巴黎,當時巴黎是歐洲文化中心,凡是任何人欲博得名聲,就非前往巴黎不可。
1763年夏天他們又開始啟程,經過了奧格斯堡、曼海姆、法蘭克福、布魯塞爾,到了巴黎,在法蘭克福演奏會上,德國偉大的先哲歌德也在此聆聽,他在日後的回憶錄中大大讚揚莫札持的琴藝。莫札持在維也納成功後又開始忙起來了,有時教音樂,有時拜訪名士,開音樂會,參加集會,但他的生活並不安定,還是沒有人固定雇用他,加上他不會用錢,而妻子康絲坦茨沒事就買新衣或外出大吃,搞得莫札特必須日日夜夜作曲來填補她的消費,這種情形一直到他死都不曾改變。
在生活的壓力下,莫札特始終保持著開朗的態度,所以像奏鳴曲,室內樂,鋼琴協奏曲,交響曲及歌劇等作品都陸續不斷推出,繼後宮誘拐後他又完成了費加洛婚禮,憑著他那美妙的音樂充份表現角色不同的特點。費加洛婚禮首演當晚極為轟動,幾乎每首詠嘆調都當場應觀眾要求再安可一次,結果整齣歌劇一直到半夜才演完,雖然在維也納雖頗受人敬仰,但這都市並非真正了解他的音樂,他也很感失望,之後他接受了波米亞首都布拉格邀請動身前往,在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莫札特十分喜悅於這樣氣氛,因此他又作了一齣歌劇唐˙喬凡尼,這部歌劇成為整個歐洲音樂史上最崇高的傑作之一。莫札特的作曲方式很難為一般人所想像 . 因為他天生是一位音樂天才。
1790 年冬天他回到維也納,那時維也納奧皇約瑟夫二世駕崩,雷奧液德二世即位,莫札特所受的待遇每況愈下,新皇的加冕典禮定於法蘭克福舉行,音樂由義大利的薩里耶里作曲,此人就是電影阿瑪迪斯中謀害莫札特的主謀人,也是在宮中與莫札特競爭的對手,事實上薩里耶里也是貝多芬的老師,他有一些作品,也許他是宮廷中與莫札特競爭的對手。
1791 年 3 月莫札特的劇院經理朋友達,朋特委託他寫一齣德語歌劇,這家劇院不是皇室的高級人士所聽的,而是在維也納郊外的中下階級的流行德語劇院,莫札特並不以對象為平民而拒絕,反而高興的接下任務,他長久以來就希望能再寫一部德語的歌劇達朋特為讓莫札特專心作曲,特別把公園裡一間漂亮的小屋子租下來給莫札特住,當時他的妻子正外出療養,因此莫札特可以十分愉快專心的完成這部歌劇魔笛。到了11月 , 莫札特己病得無法起身 , 不過他仍未放棄自己的這份責任,依然照樣工作,為了趕在約定時間交出曲子,莫札特常常一邊流淚一邊作曲,以致病情急遽惡化,終於在十二月四日夜晚寫到第三部續唱的第六曲目第八小節時 , 莫札特感到力不從心無法再繼續提筆了 . 他覺悟到自己的大限已至,立即招呼弟子朱斯麥瑞前來枕畔,指示曲子的未完部份。
12 月 5 日 0 時 55 分莫札特終於撒手西歸,莫札特死後,未完的安魂曲由朱斯麥瑞繼續完成,當他死時家中分文不剩,只好把他埋葬在十分廉價的平民公墓內,遺體首先放在當初他與康絲坦茨結婚的史德芬教堂然後前往墓園,但因遇到暴風雪,送葬的人只好半途折返,只留下莫札特孤單地被埋在無名墓園內 ,第二天再去確認他的墓地時卻永遠無法找到了,因此莫札特之墓就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蕭邦的生平故事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法文: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波蘭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時拼作Szopen),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蕭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滿20歲已出名。蕭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四部敘事曲、十余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二十多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多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四部諧謔曲、三部鋼琴奏鳴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海頓的生平故事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奧地利音樂家。海頓是繼巴赫之後的第一位偉大的器樂作曲家,是古典音樂風格的傑出代表。


海頓出生於奧地利和匈牙利邊境的一個小村莊羅勞,出身于一個貧窮的車匠家庭,27歲時受聘擔任匈牙利艾斯台爾哈奇親王的樂長,任職達30年之久,他一生寫作了104首交響曲,兩部清唱劇「創世紀」和「四季」,同時也寫作了大量的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以及一些歌劇、輕歌劇、12部彌撒曲和聲樂作品。


海頓的音樂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脫,他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展到弦樂重奏上,他是器樂主調的創始人,將傳統對位法的獨立聲部完全同化了,將主題發展自行展開。後期他訪問英國,接受牛津大學授予的音樂博士頭銜,受到了亨德爾的影響,也受莫扎特的影響,產生旋律優美的抒情色彩,出現類似巴洛克的風格。他用弦樂四重奏代替鋼琴,用管弦樂代替管風琴,創造了兩種新型的和聲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人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綽號為「海頓老爹」。

韓德爾的生平故事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巴洛克音樂的作曲家,出生於德國,後來定居並入籍英國,他的名字亦按英語的習慣改為喬治·弗里德里克·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在英國期間,韓德爾時有佳作,著名的作品如《水上音樂》(Water Music,1717年)、《皇家煙火音樂》(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1749年)及《彌賽亞》(Messiah,1741年)等,便是最好的例子。韓德爾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大約41部歌劇,5首頌歌,5首加冕讚美歌,37支奏鳴曲,20支管風琴曲,還有許多教廷音樂及音樂小品。他還擔任音樂指揮和藝術總監,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技術協調等事務工作。後來他轉向創作神劇,將聲部的獨立地位用和聲代替,組合和弦的華麗和聲完全超越了旋律獨唱的形式,形成典型的巴洛克音樂風格。
1743年,《彌賽亞》在倫敦上演,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站立起來聽完了全曲,將它稱為「天國的國歌」。現今音樂會演奏此曲時全體觀眾均會起立聆聽,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慣例。

巴哈的生平故事

約翰.瑟巴斯倩.巴哈成為一位音樂家並不值得驚奇,但他成為一個才華洋溢的作曲家,卻值得大書特書。據估計,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中葉,一共有七十五位巴哈族人憑恃音樂維生,但大多數均為平凡的音樂家--例如城鎮樂隊的小提琴手、教堂的管風琴手、唱詩班或合唱團指揮。其中約莫有六位名聲得以遠颺外地--巴哈家族的根據地在托林吉亞省(Thuringia)--但是只有瑟巴斯倩成為具有原創性的偉大作曲家。

1685年3月21 日巴哈誕生於托來林吉亞省的艾森納赫(Eisenach),兩天後到教堂登錄受洗,在受洗簿上的記載為:『約翰.瑟巴斯倩.......一個男孩,父親為本鎮音樂家約翰.安伯修斯,巴哈(Johann Ambrosius Bach, 1645-95) 。』托林吉亞省為丘陵地帶,盛產木材,位於巴伐利亞北部和赫茲(Harz)山脈的南端。十七世紀時,本區較繁榮的大城鎮為哥塔(Gotha)、威瑪(Weimar)、艾佛特(Erfurt)、耶拿(Jena)與艾森納赫,而且此區是四方交通要道幅輳之地,接駁西部各大城市,如法蘭克福到東部的華沙、布拉格、布達佩斯等東歐各大都市之間的運輸線,以及北面的漢堡等地通往南方的紐倫堡、慕尼黑及義大利的主要幹道,均需經過此處。
1521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教廷召開的『伏姆斯會審』(the Diet of Worms) 中被判為異教徒,因此他潛逃藏匿於艾森納赫。這位宗教改革者隱居於華爾特堡(Wartburg) 的城堡中,專心致力於以德文翻譯聖經,並譜寫聖歌,這段歷史己成為艾森納赫引以自豪的事蹟之一。
巴哈的父親伯修斯生前曾任艾森納公爵的樂團小喇叭手,而且是該城樂隊的指揮。巴哈可能在幼年時從父親那裡學到了一些小提琴演奏技巧,而他與管風琴的初次接觸或許是拜其遠堂表兄弟約翰.克里斯多夫.巴哈所賜。巴哈學習拉丁文、德文文法、算術、邏輯、教義問答和聖經,此外,還參加聖喬治教堂的唱詩班,而他的歌聲被形容為『非比尋常的優秀男童高音』。
1730年可說是巴哈生命階段的分水嶺。從此之後,他原先如同波洪流般的新風格教會音樂之創作突然枯竭,對禮拜儀式音樂的熱衷也急遽消退。但是我們必須在此特別提醒:巴哈並非與管風琴結下不解之緣。總計在他的音樂生涯中花費於教會音樂創作的時間不到四分之一。
1747年,巴哈展開生命中最光彩的一次訪問旅行。巴哈與威廉.佛烈德曼出發前往柏林城外的皇宮。巴哈約有一百部作品曾經自行付梓。送給朋友的佔大多數,少部份上市求售,每一本售價一塔勒。《奉獻樂》包含一首三部賦格、一首六部賦格、兩首五度卡農一首四樂章奏鳴曲。送往波茨坦的呈獻本乃採用特殊紙張卬刷,然而我們無法知悉腓特烈大帝是否依照例回報巴哈。
儘管在他的生涯中不曾出現明顯重大疾病的徵兆,但是自1750年開始巴哈的視力突然急遽衷退,診斷病因為罹患白內障。到了三月,一位著名的英國眼科醫生約翰.泰勒被延請來擔任治療工作,在短短幾天之內動了兩次手術(此人也曾替韓德爾動過同樣的手術),結果巴哈自此完失明。
強韌的生命力讓他支撐到該年七月,直到他突然『罹患中風,併發驚人的高燒』,巴哈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撒手人寰,享年六十五歲,三天後葬於萊比錫聖約翰教堂的墓地中。直到巴哈去世的那一刻,萊比鍚市民依舊不了解他們合唱團指揮之成就何等崇高偉大,他們對巴哈還是有滿腹牢騷。普遍的評語是「巴哈當然是一個優秀音樂家,但不是一個好老師,學校需要一名合唱團指揮---而非音樂指揮。」他們決定從此不再重蹈覆轍聘請有才華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