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浪漫樂派的簡介

浪漫樂派時期 西元1820年至1900年
熟悉西洋藝術史的人都知道,整個十九世紀,歐洲都籠罩在一股巨大的浪漫主義思想潮流之中。浪漫主義其實就是一種與古典主義相對立的思想。前面我們曾提到,古典樂派時期的音樂著重的是形式與規則,它要表現出形式上客觀的美感。浪漫主義既然與古典主義相反,那麼浪漫樂派的音樂便是要打破舊有的形式與規則,這時期的作曲家認為,音樂的主要功能是要反映出他們的情感,形式只是一種表達的媒介,所以當舊形式不足以滿足需求時,他們就任意的去加以變更。因此浪漫時期雖然延用了許多古典時期便已使用的音樂形式,但樂曲在內容上卻更自由、更不受約束。由這樣一個觀念所引起的現象之一,就是長達一個小時以上的龐大交響曲和短不到一分鐘的小曲子,在這個時期都同時並存,整個音樂世界因此也變得更多采多姿了。
綜合浪漫樂派時期的音樂表現,這個時期的特色有以下幾點:

一、標題音樂的確立:也許有人會問:「標題音樂」怎麼會是到浪漫時期才確立的呢?海頓的許多交響曲不是也有著像是「驚愕」、「軍隊」、「時鐘」等等的標題,而貝多芬的「英雄」、「命運」、「田園」等交響曲則更有名了,難道這些曲子不是標題音樂嗎?,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在這兒我們必須說明的是,並不是樂曲冠上了一個標題,它就是屬於「標題音樂」。

所謂「標題音樂」,是指作曲家為了藉由音樂來描寫某一個故事或者是某一種情景的氣氛,於是他就應用描寫式的旋律或節奏,甚至是模仿真實聲音的擬音效果,來具體表示出樂曲內容的音樂。所以標題音樂除了有標題外,作曲者通常也會附上說明樂曲內容的文字、好讓聆賞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作曲者的創作意圖。

儘管描寫性的音樂在浪漫時期以前已經出現過(例如巴洛克時期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所寫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就是非常著名的例子),但當時這種曲子多半是偶發性的創作,數量上非常少。一般學者認為,標題音樂的概念是從浪漫樂派時期法國作曲家白遼士所寫的「幻想交響曲」開始確立的,而且從那時起,「標題音樂」才漸漸成為古典音樂史上的主要角色。至於前面所提到的海頓及貝多芬的交響曲附有標題的問題,其實那些標題多半是由後人所附加上去的,就算有的是由作曲者所親提,但那些曲子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用音樂來描述事物,標題的附加頂多是用來傳達樂曲的概念而已,所以並不算是真正的標題音樂。

二、交響詩的產生:運用標題音樂的概念所譜作的樂曲中,要以「交響詩」最具有代表性了。「交響詩」這種樂曲形式是由匈牙利鋼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首創,它是一種不分樂章而且形式自由的管弦樂曲。

交響詩既然是標題音樂的一種,它的目的自然也是在描述事物,它可以陳述一個故事、描繪一個景緻,或者是表達出作曲者對於某件事物的感想。繼李斯特之後,浪漫時期有許多作曲家也從事交響詩約寫作,其中較著名約有史麥塔納、聖桑、德弗乍克、雷史碧基及理查.史特勞斯等人。

三、民族主義與音樂的結合: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民族主義興起,歐洲各民族的民族意識相繼覺醒,這個潮流影響所及,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們紛紛往自己民族的傳統素材中找尋作曲的靈感。他們有的運用民謠曲調及節奏,有的則以各民族的傳說、佚事作為創作的題材。一時之間,一股有別於當時以德奧體系(主要是德、奧、法、比四國)為音樂主流、富有各民族獨特色彩的音樂,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出現。這一批德奧體系之外,包括俄羅斯、東歐。北歐及南歐等國家的作曲家們,所譜寫的音樂因為都其有民族特色,因此便形成了所謂的「國民樂派」。

巴洛克時期的簡介

巴洛克藝術充滿動勢和戲劇性的光影和色彩,營造一種幻覺效果,此時建築師注重建築物及四周景觀的搭配,例如:庭園、廣場、廊柱及雕像等,充滿了裝飾性。
「巴洛克」其意思為「大而畸形的變色珍珠」,第二種解釋源於(葡萄牙文 barrcco,西班牙文 barrueco),意為「不圓的珠」;第三種解釋源於中世紀(拉丁文baroco),意為「荒謬的思想」。
巴洛克藝術在各方面的表現: 建築方面:柱子特別粗大,屋頂佈滿雕刻。滿足霸者心態,如路易十四時期所建築凡爾賽宮。雕刻方面:皺摺陰影誇大濃烈,使得姿態誇張。 繪畫方面:然雖同為中世紀之宗教畫,但由於立足於自由主義之 上,因此也在技術上充份的發揮洗練的功夫。構圖雄偉豪邁、色彩豪壯華麗富變化、明暗的陰暗對比深刻 、線條極盡曲折,使人有極度誇張之感。 其他方面:畫人物豐滿健壯,且視女性化的柔弱藝術為禁物。 西班牙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和好望角、新大陸的相繼發現促使西、葡兩國取代了義大利的地位,使得到了十七世紀,西班牙由文藝復興運 動轉變成巴洛克藝術。 西班牙深受信奉「舊教」的影響,使得王室、教會仍持強大的勢 力,此異於義大利和法蘭德斯,而在此對宗教的神祕感情與專制 君主的強大勢力之下,所誕生的莊嚴的藝術便為「巴洛克藝術」 。
十八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理論家開始用來嘲笑十七世紀義大利的藝術、文學風格,認 為它背棄了生活及古典傳統,從此巴洛克成為風格的名稱。 它指十七世紀義大利的一種藝術風格,及受義大利影響的歐洲和 拉丁美洲各國相類似的風格。它的特點是一反文藝復興盛期的嚴肅、含蓄、平衡, 傾向於豪華、浮誇。在教堂及宮殿中把建築、雕塑、繪畫結合成一個整體,在這三 方面都追求動勢與起伏,企圖造成幻象。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西貝流士的生平故事

1865 年生於芬蘭的塔瓦斯泰烏,父親是醫生,母親為望族之後,家庭音樂及藝術氣氛濃厚。雖然西貝流士是芬蘭人,但卻有瑞典血統,主要的原因在於祖先由於婚姻關係而混有瑞典血統,再加上他母親家族瑞典血統更多於父親那一邊的緣故。
九歲開始學鋼琴,十五歲時接受小提琴訓練,並開始自修音樂理論並嘗試作曲。由於他的小提琴拉得相當好,所以一度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小提琴家,然而十九歲時,為了順從家人的意願,還是進入了赫爾辛基大學修讀法律課程,不過同時也在音樂院中選修小提琴及作曲。
隔年冬天,因為對音樂的熱愛持續增強,使他決定放棄法律並專注於音樂,所以便轉往音樂院就讀。離開學校後,西貝流士於該年年底得到政府獎學金,使他可以前往柏林音樂院繼續進修,一年後又前往維也納跟隨高德馬克和佛克斯學習。在高德馬克指導下,西貝流士的管弦樂法有很大進步,不過他個人獨特的管弦樂風格則是在回國後才逐漸確立的。
1890 年芬蘭因受俄國暴政的壓迫,全國掀起了一股愛國抗暴的風潮。西貝流士於 1891 年返國後,自然也深受同胞愛國精神影響,因此根據芬蘭史詩〈卡列瓦拉〉做為藍本寫作了一首由獨唱、合唱及管弦樂團演奏的樂曲 " 庫列弗 ",並於 1892 年 4 月在赫爾辛基首演。儘管曲中所運用的創作手法仍不夠成熟,但已顯示出西貝流士的獨特氣質以及他對大自然與本國神話的深刻喜愛。同年,27 歲的西貝流士與芬蘭著名藝術家庭的艾諾 . 雅妮嘉小姐結婚。同年還接受芬蘭指揮家卡揚努斯邀請,寫了一首頗具新意的交響詩 " 傳奇 ",也因這首交響詩的發表開始受到國際樂壇注意。
1893 年應聘返回母校擔任音樂理論老師,並於該年完成 " 卡瑞利亞 " 組曲。此後至1897 年間,陸續寫出管弦樂組曲 " 春之歌 ",四部交響詩組曲 " 雷敏凱連的傳奇 " 等為數不少的鋼琴曲、歌曲與合唱曲。由於他這些年的傑出表現,芬蘭政府於 1897 年決定頒贈他每二千馬克年金,好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安心從事作曲。
1899 年,完成交響詩 " 芬蘭頌 ",由於芬蘭頌具有激發芬蘭人民愛國情操的力量,因此在俄國統治期間遭到禁演,然而在芬蘭境外,世界上許多國家卻不斷將它排入音樂會的曲目。芬蘭頌引起世人對芬蘭抗暴運動的注意,並促成了芬蘭的獨立自主,所以它深具時代意義。同年,西貝流士也完成第一號交響曲,邁出成為重要交響曲作曲家的第一步。
1902 年西貝流士在赫爾辛基首演第二號交響曲,1903 年完成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這首作品是本世紀重要的小提琴協奏曲傑作之一,不過首演成績不好,主要是聽眾覺得第一樂章太過冗長,因此西貝流士在 1905 年又對此曲做了若干修正,現行所流通便是修訂後的版本。
1903 年完成管弦樂曲 " 悲傷圓舞曲 ",這首曲子原來是他為戲劇 " 死 " 所寫劇樂中的一首,現今同樣成為音樂會上最常被演出的西貝流士曲目之一。
1904 年西貝流士在赫爾辛基近郊的嘉文帕蓋了一幢別墅,該地景色優美,此後一生中大部份的時間都居住於此,許多重要的作品也都在此處醞釀完成。
1906 年完成交響詩 " 北國女兒 ",1907 年親自指揮首演第三號交響曲。同年完成了交響詩 " 夜騎與日出 ",該曲所呈現出來的音色對此及流暢旋律,常使聆賞者留下深刻印象。1911 年發表第四號交響曲,創作風格有大轉變。此曲中西貝流士採用許多大膽的創新手法,使樂曲充滿新奇的樂念,另外這首曲子也因為使用樂器比過去的作品少,而呈現出極為濃縮的室內樂風格。第四號交響曲不論是在他個人創作生涯或是在交響曲音樂形式的發展,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914 年訪問美國受到熱烈歡迎,在諾福克音樂節中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曲目包括 " 芬蘭頌 " 、 " 北國女兒 " 、管弦樂組曲 " 克利斯欽二世 " ,以及專為這個音樂節而特別寫的具有印象派風格的交響詩 " 海洋女神 "。音樂節結束後,耶魯大學頒贈了名譽博士學位給西貝流士。自美返國後,西貝流士開始寫作第五號交響曲,此時因為歐戰的關係,炮聲時常打斷他的工作,所以這首作品直到隔年秋天才完成,並在該年 12 月 8 日 50 歲生日當天,在赫爾辛基的特別慶祝音樂會上首演。
1923 年他推出第六號交響曲。1924 年完成只有一首單樂章的第七號交響曲。雖然第七號交響曲只有一個樂章,但西貝流士卻巧妙地將傳統交響曲四個樂章的要素織入其中,因此有評論家認為這是西貝流士最具特色的一首交響曲,也是他的交響曲中最崇高不朽的傑作。
1925 年應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委託,寫作交響詩 " 塔比奧拉 ",另外也應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的邀請,為戲劇 " 暴風雨 " 譜寫劇樂。在完成這兩首作品後,西貝流士就很少再創作,自 1929 年起直到去世為止,不曾再有任何新作發表。雖然在後半生有將近三十年不再寫曲,可是在芬蘭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並未因此降低,當他七十歲時,芬蘭政府還特別將他的生日訂為國定假日,而且當他過七十五歲、八十歲、八十五歲及九十歲生日時,芬蘭政府也都分別為他舉行了盛大的祝壽活動,以表達對這位樂壇耆宿的崇偉敬意。
1957 年 9 月 29 日逝於嘉文帕的別墅,享年 92 歲。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大提琴的圖片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中提琴的圖片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小提琴的圖片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聖桑的生平故事

芭蕾舞《垂死的白天鵝》一直是劇院內受人歡迎的劇碼,這齣芭蕾的原始音樂是取自法國音樂家聖桑的《動物狂歡節》。   聖桑像是生來就會彈鋼琴與作曲一樣,七歲就在沙龍演奏;十歲時第一次搭配樂團開音樂會,演奏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聖桑的雙親稍後送他去學作曲,不過他仍然經常公開演出,直到去世為止。
  聖桑最早的兩部交響曲寫於1853年與1857年,這兩首作品明顯的流露出莫札特與貝多芬的影響。1857年他得到法國馬德爾教堂的管風琴師的職務,1858年,聖桑二十三歲時,開始創作一系列的協奏曲,共有五首鋼琴協奏曲、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和兩首大提琴協奏曲。他的協奏曲具有抒情的魅力,結構嚴密。聖桑最廣為人熟知的兩首室內樂作品《死之舞》與《動物狂歡節》,曲調優雅迷人,風格典雅,至今仍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
  1852年聖桑和李斯特相識,李斯特影響聖桑極深。在技巧方面,聖桑共寫了四首交響曲,除了第三號交響曲外,其餘的均運用了李斯特的主題形式;這位音樂家一生共寫了十三部歌劇,現今較為人知的《參孫與達麗拉》於1877年在李斯特的幫助下,以德語在威瑪首演,但法國巴黎歌劇院卻過了十四年才勉強願意接受這部歌劇。
  《參孫與達麗拉》在巴黎上演後受到熱烈的歡迎,聖桑的命運為之改變,他成了海內外的傳奇人物,上流階級接受他,1902年他受託為愛德華妻世加冕典禮寫一首進行曲,也參加加冕儀式;1915年法國政府認命他為官方代表,出席舊金山博覽會。

  除了作曲外,他還參與很多活動,為李斯特的交響詩作品辦音樂會、寫音樂評論文章、旅行。聖桑很喜歡旅行,他晚年周遊各國,最後一次旅遊在1921年,到了阿爾及利爾,十二月十六日的黃昏,他如同往常一般,練鋼琴、寫信、玩牌,上床休息,就在睡眠中與世長辭。

孟德爾頌的生平故事

平常我們常常聽到的都是音樂家一生貧窮,不過這絕對跟孟德爾頌扯不上關係。他的名字 Felix 就是幸福、快樂的意思,或許這個名字也的確為他帶來許多好運! 1809 年 2 月 3 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父親是位銀行家,母親的家境也非常優渥,彈得一手好鋼琴並精通四國語言。由於這樣的家庭,孟德爾頌自幼便學習音樂,且專心的以音樂為職業,為初期浪漫派的音樂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功勞。三歲時,全家遷居柏林,他便在這裡長大。
孟德爾頌自小便顯露出音樂才華。9 歲第一次公演,11 歲開始作曲。不過,真的很少人能有這樣的幸運,因為他們家還聘有一個私人的管弦樂團,也之所以他能隨時聽到他自己早期作品的演出,而且還是有職業水準的呢!
孟德爾頌除了音樂作品上的貢獻外,還有幾件值得提及的事:1829 年他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哈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 79 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因為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1835 孟德爾頌 27 歲時接受萊比錫大學贈送的名譽博士學位並擔任管弦樂團指揮。翌年與賽希兒 . 蘇菲 . 強魯諾結婚,育有子女五名,家庭美滿又有崇高的社會地位。34 歲時與舒曼合作創辦了萊比鍚音樂學校,孟德爾頌為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孟德爾頌的容貌端莊高雅而有貴族的氣派,他的興趣與嗜好也屬於較高級的。由於一生充滿了光榮與幸福,因此音樂也都是高雅、嚴謹、明晰、邏輯、安適、自在、保守、謹慎、愉快的旋律。孟德爾頌一生平坦順利,連死時都是平靜的去世,沒有任何痛苦。他僅僅遭遇到的一次打擊是在他死後的事,因為他的祖先是猶太人,納粹政府禁止他的作品公演,紀念碑也被破壞。


孟德爾頌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全能型音樂天才,身兼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教師、行政人員等多重身份,還有銀行家後裔的背景,使得孟德爾頌有足夠的財力周遊歐洲各國,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旅行家。
就後世的眼光來看,孟德爾頌的作品稱不上有個性,但是孟德爾頌在世的時候就被推舉為大師,舒曼 、白遼士、李斯特 等浪漫派的健將均給予孟德爾頌的作品極高的評價,這應該是因為孟德爾頌的音樂技法確實是高人一等、完美無瑕所致。另外,孟德爾頌創辦了萊比錫音樂院,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奠定基礎,把萊比錫塑造為當時德國的音樂之都,功不可沒。

再就孟德爾頌對現代音樂文化的影響來論述,孟德爾頌可說是一位革新者,因為他將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演奏曲目更換成以
莫札特貝多芬海頓巴哈韓德爾為主的內容,並且介紹了史博、羅西尼李斯特蕭邦舒曼舒伯特 等人的音樂,這些曲目幾乎也是現代音樂會曲目的主體,由此可見孟德爾頌的眼光遠大。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指揮棒是由孟德爾頌創造出來的,他可以說是第一個能夠符合現代指揮家定義的指揮家。


孟德爾頌著名的作品包括:樂劇「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 交響曲、「義大利」( Italian ) 交響曲、「蘇格蘭」( Scottish ) 交響曲、「芬加爾山洞」序曲、C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多首「無言歌」( Song without Words )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