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莫札特的生平故事

莫札特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56 年 1月 27 日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當莫札特快學會走路時,便常爬到鋼琴椅上,整天好奇的彈三度和弦,因這是他最喜歡的音,不久之後,他會拉小提琴了,所以時常跟全家人一起合奏。六歲時寫了一首鋼琴小步舞曲與小提琴奏鳴曲,充分展現了他對旋律的愛好,雖音符簡單,但細聽之下仍能發現在精緻模進下不落於任何幼稚的味道。八歲時甚至於寫出第一首交響曲,他父親發覺了他不僅有音樂才華,甚至是世上罕有的天才,於是放棄了為自己前途的計劃,全力讓這小孩接受最完善的音樂教育,同時也打算將此神童帶至各地宣揚。所以莫札特在音樂上的成就,除了天賦異秉之外,他父親也是最重要的推手。
他們一家人開始歐洲之旅,首先到慕尼黑,在公爵馬克斯米蘭御前獻奏,獲得高貴禮物,到維也納,立刻被召往仙布倫宮御前演奏,當然備受喝采,莫札特當時甚至在國王要求下以絨布蓋著琴鍵演奏,由於維也納的成功,他父親計劃帶莫札特前往巴黎,當時巴黎是歐洲文化中心,凡是任何人欲博得名聲,就非前往巴黎不可。
1763年夏天他們又開始啟程,經過了奧格斯堡、曼海姆、法蘭克福、布魯塞爾,到了巴黎,在法蘭克福演奏會上,德國偉大的先哲歌德也在此聆聽,他在日後的回憶錄中大大讚揚莫札持的琴藝。莫札持在維也納成功後又開始忙起來了,有時教音樂,有時拜訪名士,開音樂會,參加集會,但他的生活並不安定,還是沒有人固定雇用他,加上他不會用錢,而妻子康絲坦茨沒事就買新衣或外出大吃,搞得莫札特必須日日夜夜作曲來填補她的消費,這種情形一直到他死都不曾改變。
在生活的壓力下,莫札特始終保持著開朗的態度,所以像奏鳴曲,室內樂,鋼琴協奏曲,交響曲及歌劇等作品都陸續不斷推出,繼後宮誘拐後他又完成了費加洛婚禮,憑著他那美妙的音樂充份表現角色不同的特點。費加洛婚禮首演當晚極為轟動,幾乎每首詠嘆調都當場應觀眾要求再安可一次,結果整齣歌劇一直到半夜才演完,雖然在維也納雖頗受人敬仰,但這都市並非真正了解他的音樂,他也很感失望,之後他接受了波米亞首都布拉格邀請動身前往,在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莫札特十分喜悅於這樣氣氛,因此他又作了一齣歌劇唐˙喬凡尼,這部歌劇成為整個歐洲音樂史上最崇高的傑作之一。莫札特的作曲方式很難為一般人所想像 . 因為他天生是一位音樂天才。
1790 年冬天他回到維也納,那時維也納奧皇約瑟夫二世駕崩,雷奧液德二世即位,莫札特所受的待遇每況愈下,新皇的加冕典禮定於法蘭克福舉行,音樂由義大利的薩里耶里作曲,此人就是電影阿瑪迪斯中謀害莫札特的主謀人,也是在宮中與莫札特競爭的對手,事實上薩里耶里也是貝多芬的老師,他有一些作品,也許他是宮廷中與莫札特競爭的對手。
1791 年 3 月莫札特的劇院經理朋友達,朋特委託他寫一齣德語歌劇,這家劇院不是皇室的高級人士所聽的,而是在維也納郊外的中下階級的流行德語劇院,莫札特並不以對象為平民而拒絕,反而高興的接下任務,他長久以來就希望能再寫一部德語的歌劇達朋特為讓莫札特專心作曲,特別把公園裡一間漂亮的小屋子租下來給莫札特住,當時他的妻子正外出療養,因此莫札特可以十分愉快專心的完成這部歌劇魔笛。到了11月 , 莫札特己病得無法起身 , 不過他仍未放棄自己的這份責任,依然照樣工作,為了趕在約定時間交出曲子,莫札特常常一邊流淚一邊作曲,以致病情急遽惡化,終於在十二月四日夜晚寫到第三部續唱的第六曲目第八小節時 , 莫札特感到力不從心無法再繼續提筆了 . 他覺悟到自己的大限已至,立即招呼弟子朱斯麥瑞前來枕畔,指示曲子的未完部份。
12 月 5 日 0 時 55 分莫札特終於撒手西歸,莫札特死後,未完的安魂曲由朱斯麥瑞繼續完成,當他死時家中分文不剩,只好把他埋葬在十分廉價的平民公墓內,遺體首先放在當初他與康絲坦茨結婚的史德芬教堂然後前往墓園,但因遇到暴風雪,送葬的人只好半途折返,只留下莫札特孤單地被埋在無名墓園內 ,第二天再去確認他的墓地時卻永遠無法找到了,因此莫札特之墓就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蕭邦的生平故事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法文: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波蘭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時拼作Szopen),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蕭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滿20歲已出名。蕭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四部敘事曲、十余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二十多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多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四部諧謔曲、三部鋼琴奏鳴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海頓的生平故事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奧地利音樂家。海頓是繼巴赫之後的第一位偉大的器樂作曲家,是古典音樂風格的傑出代表。


海頓出生於奧地利和匈牙利邊境的一個小村莊羅勞,出身于一個貧窮的車匠家庭,27歲時受聘擔任匈牙利艾斯台爾哈奇親王的樂長,任職達30年之久,他一生寫作了104首交響曲,兩部清唱劇「創世紀」和「四季」,同時也寫作了大量的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以及一些歌劇、輕歌劇、12部彌撒曲和聲樂作品。


海頓的音樂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脫,他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展到弦樂重奏上,他是器樂主調的創始人,將傳統對位法的獨立聲部完全同化了,將主題發展自行展開。後期他訪問英國,接受牛津大學授予的音樂博士頭銜,受到了亨德爾的影響,也受莫扎特的影響,產生旋律優美的抒情色彩,出現類似巴洛克的風格。他用弦樂四重奏代替鋼琴,用管弦樂代替管風琴,創造了兩種新型的和聲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人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綽號為「海頓老爹」。

韓德爾的生平故事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巴洛克音樂的作曲家,出生於德國,後來定居並入籍英國,他的名字亦按英語的習慣改為喬治·弗里德里克·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在英國期間,韓德爾時有佳作,著名的作品如《水上音樂》(Water Music,1717年)、《皇家煙火音樂》(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1749年)及《彌賽亞》(Messiah,1741年)等,便是最好的例子。韓德爾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大約41部歌劇,5首頌歌,5首加冕讚美歌,37支奏鳴曲,20支管風琴曲,還有許多教廷音樂及音樂小品。他還擔任音樂指揮和藝術總監,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技術協調等事務工作。後來他轉向創作神劇,將聲部的獨立地位用和聲代替,組合和弦的華麗和聲完全超越了旋律獨唱的形式,形成典型的巴洛克音樂風格。
1743年,《彌賽亞》在倫敦上演,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站立起來聽完了全曲,將它稱為「天國的國歌」。現今音樂會演奏此曲時全體觀眾均會起立聆聽,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慣例。

巴哈的生平故事

約翰.瑟巴斯倩.巴哈成為一位音樂家並不值得驚奇,但他成為一個才華洋溢的作曲家,卻值得大書特書。據估計,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中葉,一共有七十五位巴哈族人憑恃音樂維生,但大多數均為平凡的音樂家--例如城鎮樂隊的小提琴手、教堂的管風琴手、唱詩班或合唱團指揮。其中約莫有六位名聲得以遠颺外地--巴哈家族的根據地在托林吉亞省(Thuringia)--但是只有瑟巴斯倩成為具有原創性的偉大作曲家。

1685年3月21 日巴哈誕生於托來林吉亞省的艾森納赫(Eisenach),兩天後到教堂登錄受洗,在受洗簿上的記載為:『約翰.瑟巴斯倩.......一個男孩,父親為本鎮音樂家約翰.安伯修斯,巴哈(Johann Ambrosius Bach, 1645-95) 。』托林吉亞省為丘陵地帶,盛產木材,位於巴伐利亞北部和赫茲(Harz)山脈的南端。十七世紀時,本區較繁榮的大城鎮為哥塔(Gotha)、威瑪(Weimar)、艾佛特(Erfurt)、耶拿(Jena)與艾森納赫,而且此區是四方交通要道幅輳之地,接駁西部各大城市,如法蘭克福到東部的華沙、布拉格、布達佩斯等東歐各大都市之間的運輸線,以及北面的漢堡等地通往南方的紐倫堡、慕尼黑及義大利的主要幹道,均需經過此處。
1521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教廷召開的『伏姆斯會審』(the Diet of Worms) 中被判為異教徒,因此他潛逃藏匿於艾森納赫。這位宗教改革者隱居於華爾特堡(Wartburg) 的城堡中,專心致力於以德文翻譯聖經,並譜寫聖歌,這段歷史己成為艾森納赫引以自豪的事蹟之一。
巴哈的父親伯修斯生前曾任艾森納公爵的樂團小喇叭手,而且是該城樂隊的指揮。巴哈可能在幼年時從父親那裡學到了一些小提琴演奏技巧,而他與管風琴的初次接觸或許是拜其遠堂表兄弟約翰.克里斯多夫.巴哈所賜。巴哈學習拉丁文、德文文法、算術、邏輯、教義問答和聖經,此外,還參加聖喬治教堂的唱詩班,而他的歌聲被形容為『非比尋常的優秀男童高音』。
1730年可說是巴哈生命階段的分水嶺。從此之後,他原先如同波洪流般的新風格教會音樂之創作突然枯竭,對禮拜儀式音樂的熱衷也急遽消退。但是我們必須在此特別提醒:巴哈並非與管風琴結下不解之緣。總計在他的音樂生涯中花費於教會音樂創作的時間不到四分之一。
1747年,巴哈展開生命中最光彩的一次訪問旅行。巴哈與威廉.佛烈德曼出發前往柏林城外的皇宮。巴哈約有一百部作品曾經自行付梓。送給朋友的佔大多數,少部份上市求售,每一本售價一塔勒。《奉獻樂》包含一首三部賦格、一首六部賦格、兩首五度卡農一首四樂章奏鳴曲。送往波茨坦的呈獻本乃採用特殊紙張卬刷,然而我們無法知悉腓特烈大帝是否依照例回報巴哈。
儘管在他的生涯中不曾出現明顯重大疾病的徵兆,但是自1750年開始巴哈的視力突然急遽衷退,診斷病因為罹患白內障。到了三月,一位著名的英國眼科醫生約翰.泰勒被延請來擔任治療工作,在短短幾天之內動了兩次手術(此人也曾替韓德爾動過同樣的手術),結果巴哈自此完失明。
強韌的生命力讓他支撐到該年七月,直到他突然『罹患中風,併發驚人的高燒』,巴哈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撒手人寰,享年六十五歲,三天後葬於萊比錫聖約翰教堂的墓地中。直到巴哈去世的那一刻,萊比鍚市民依舊不了解他們合唱團指揮之成就何等崇高偉大,他們對巴哈還是有滿腹牢騷。普遍的評語是「巴哈當然是一個優秀音樂家,但不是一個好老師,學校需要一名合唱團指揮---而非音樂指揮。」他們決定從此不再重蹈覆轍聘請有才華的音樂家。